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位作家的作品特色:丁玲作品的女主角大都经历了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历程,她们对现实充满了愤懑和憎恶,因此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多是以极端甚至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读后使人感到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位作家的作品特色:丁玲作品的女主角大都经历了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历程,她们对现实充满了愤懑和憎恶,因此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多是以极端甚至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读后使人感到一种撕心裂肺的精神痛楚;而简·奥斯丁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命运虽然也不乏曲折与坎坷,但最终却都能找到自己美满的爱情,幸福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因而给读者一种快乐、明媚的心理感受。
四、两位作家女性意识的差异及其深层根源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反映,作品角色的思想感情、意志情绪、心境体验等都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情感体验的委婉、曲折的表达。而作家的思想情感却是她们本身的生活背景和经历的内化。从丁玲与简·奥斯丁的作品来看,虽然都是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且都以反叛女性为主人公,但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故事的结局却迥然不同。这决不单是艺术构思和人物塑造手法的差异,实际上体现了作者思想深处女性意识的差别:丁玲对她所处的男权社会及其伦理观念深恶痛绝,认为不推翻旧体制便不可能实现女性的独立与自由,也不可能有男女之间的真正爱情;而简·奥斯丁的作品反映了她通过体制内的改良就可以使女性获得纯真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理念。同样是女性主义作家,之所以会在女性意识上有如此大的差别,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家庭环境等根源。
1.丁玲与简·奥斯丁所处的不同社会背景。丁玲所处的年代,一方面,中国的封建统治延续了几千年,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制度给予了男人极崇高的位置和权势,男人是社会的轴心,女人只是社会和男人的附属品。女人不仅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即使在家庭中,也没有任何权利可言。没有财产继承权,也没有家庭大事处置权,连她们自己的婚姻,也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四德”既是中国女性的一贯行为规范,也是她们毫无自主权利状态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又如一声春雷,惊醒了还处在困顿中的中国女性,她们要求改变对自己的传统角色定位,参与到社会生活领域之中,让社会承认自己的价值。很多青年女性突破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纷纷进入女子学校读书。丁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学校的。她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受到五四浪潮的激荡和进步人士的思想行动的感染,也接受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及妇女独立自主等观念,先进的思想意识与陈腐的旧制度旧礼教发生激烈碰撞,使得丁玲成为一个义无反顾的叛逆者。
简·奥斯丁生活的18、19世纪之交的英国,传统的父系权威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明显的弱化,但并没有完全消退。一方面,女性仍然是男性的依附,她们没有继承家产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工作的机会,社会地位取决于其配偶的地位,除了依靠丈夫则无从获得经济收入。即使像简·奥斯丁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妇女,也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所以简·奥斯丁小说中所有的年轻未婚女子都在等待一张长期饭票以期让自己未来的生活不至于受冻挨饿。而另一方面,当时的英国处于经济的攀升阶段,此时资本主义的矛盾还未充分暴露出来,特别在乡村中,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此外,当时英国的婚姻法规对女性权益也给予了一定的保护,如规定一旦结婚,丈夫就不能随意毁坏婚约或遗弃妻子,即便离婚,丈夫也要付给妻子一笔补偿金。因此,简·奥斯丁心中不可能有丁玲那样互相激烈撞击的复杂冲突,对旧观念施加于女性的压抑与禁锢也不可能体验得像丁玲那样深刻,不可能成为一个社会的叛逆者。
2.丁玲与简·奥斯丁生活的不同家庭环境。丁玲1904年出生于湖南一个没落的豪门家族,她祖父当过大官,父亲中过秀才。家中的封建礼教氛围浓厚,对女性的约束非常严格。丁玲从小就深深领略到了男权对女性的压迫和女性命运的凄苦。而丁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作为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丁玲的母亲从小就有机会读书看小说,心中早已暗暗地产生了民主革命思想。她在丈夫死后变卖家产,带上子女回到娘家。一面抚养子女,一面刻苦求学,还报考了女子学校,放开骨折的小脚,忍痛在操场上跑操。母亲生活的苦状及其面对生活的勇敢,深深影响了丁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同家庭、婚姻的决裂也十分彻底,她们试图从社会的最底层爬出来,从令人窒息的男权禁锢中挣脱出来,去寻找作为“人”的价值——正如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
简·奥斯丁一生中大部分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传统思想与习俗比较顽固的英国乡村,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她的眼界与思想。她的父亲乔治·奥斯丁是汉卜夏郡斯蒂文顿教区的教区长,兼管邻近的两个教区,靠着两个教区的收入,加上招收学生,养活九口之家,维持着农村中等阶层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简·奥斯丁的生活圈子主要限于乡村的中等阶层,她本人过的基本上是中产阶级妇女的悠闲生活,正如她书中描写的那样。她接触到的基本都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状况。悠闲富裕的生活环境,使奥斯丁得以阅读很多书籍,拥有了写作的基本条件,而落后的教会家庭与相对闭塞、狭窄的乡村生活又使她难以摆脱保守的道德习俗。因此奥斯丁作品中的反叛女性形象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她们并不打算与婚姻和家庭决裂,而只想在反抗与妥协中找到平衡,在社会主流思想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
五、结语
丁玲和简·奥斯丁的小说中对男性优越的权威加以解构, 对男性的主导地位摆出了一副反叛和颠覆的姿态。她们以家庭和婚恋作为探索女性命运的切入点,以女性群体的真实状态作为自己描绘的主要内容,以反抗男权社会的时代新女性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对女性的聪明、智慧及自我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展示了当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然而,这种觉醒却是以对男权社会不同的反抗方式和强度表现出来的,这种艺术表现的差异实质是作家本身思想意识差异的反映,与她们所处的社会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丁玲作品选[M].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3]简·奥斯丁全集[M].南海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