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记载: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碱,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鳝鲤,仰啮菱
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元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卢,治其缯缴,将加已乎百仞之上。彼缀缮引微缴,折清风而?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诟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力受命乎宣王,系己以蛛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疆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设喻说理。蜻蜒、黄雀与黄鹄虽然与人无争,却难逃死亡的厄运。身为一国之君,要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贪图享乐,最终也会像蔡圣侯一样难逃被蚕食宰割的命运。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见解的方法,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进谏更好的效果。
(三)巧用寓言作比喻,振聋发聩
寓言,使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借以使人们从它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关联中得到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和教训。运用寓言设喻,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还能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战国策》中记载了大量秦国强大,六国君主要入秦请降而被臣下谏阻的故事。臣僚在劝谏时,很多采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入秦请降的危险,入情入理,有效地阻止了君主的冒险行为。
比如《齐策三 孟尝君将入秦》记载: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君曰: “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 “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 “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 ‘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 ‘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士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苏秦用“土偶和桃梗”的寓言故事来比喻盂尝君离开故国,西入“虎狼之国”的敌国强秦的做法,有效地劝止孟尝君。苏秦以土偶遇雨,无非恢复原形,回归故土来比喻盂尝君在故国的情形。而以木偶遇雨,只能随水流淌,漂泊不定,不知所止比喻他到秦国之后的情形。以此打消了孟尝君离开齐国,前往秦国的想法。
战国策中以寓言设喻的文章有很多。著名的还有“狡兔三窟”的故事等。
三、连贯用喻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战国策中的比喻,有许多是缘于《庄子》、《孟子》等,但较前期作品又有新的发展。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比喻,使《战国策》的文章生动形象,活泼清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后世散文多有仿效。
例如《战国策》中的“庄辛说楚王”(《楚策四》),庄辛以自然界中的蜻蜓而、黄雀而、黄鹄来比楚王,说明只顾眼前舒适而不顾后患,必然落得可悲的结局。这个比喻,可能来源于《庄子·山木》的“螳螂捕蝉,黄鹊在后”,《战国策》对其进行了再创作,赋予它新的含义。柳宗元的《设渔者对智伯》有明显的仿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