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比喻
比喻是被人们广泛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使用人数之多,使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其他辞格无有能及。濮侃先生把它称作“辞格之林中的一株参天大树”、 “辞格家族中的大房长子”,也有学者称之为“辞格之王”。这些说法本身就是生动贴切的比喻,它们形象鲜明地概括了比喻手法的显著地位、重要作用和常用性特征。
语言实践中还有一种结构和内容都比较复杂的比喻类型,它是以一个具体习见的事件来比喻说明另一个抽象的事件或深奥的道理,作为喻体的甲事件的各个要素,如人物、情节等,又分别作为喻体来比喻说明作为本体的乙事件中相应的人物、情节等,修辞学家把这种比喻称为连贯比喻,也简称贯喻。
《战国策》一书就常用贯喻这种手法。《战国策》的很多连贯比喻,是借助叙述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往往要以一个层次,一个段落,乃至一篇文章来表达一个比喻的完整意思。贯喻,或者是通过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用犀利的笔触,夹叙夹议地发挥它的游说辩难的巨大威力;或者通过对某一事件的刻画,不加议论地叙述,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
二、《战国策》的连惯用喻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各国君臣在战场上生死搏斗,为博取土地而人民的战争此起彼伏。而谋臣策士们在朝堂内外更是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言辞,以获取君主的信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策士们对自己的语言效果的要求是立竿见影的,他们的说辞无不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只有形象化的语言才能使讲出的话栩栩如生,使所述的事情历历在目,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从而产生动听、感人、传神的艺术魅力,达到增强说辞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喻便是其有效表现方法之一,《战国策》里的谋士可谓精通此道。
(一)巧用比喻,化解危机
《战国策·秦策一》记策士记载陈轸与张仪争宠的故事。陈轸与张仪同效力于秦惠王,张仪在惠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经常泄密给楚国,秦惠王也这样认为,因为陈轸来自楚国,是楚王的旧臣。于是秦惠王就试探陈轸,问他如果让他离开秦国,他希望去哪个国家,陈轸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愿意回到楚国。”惠王意味深长地说: “如果你不去楚目,你又能去哪里呢?”陈轸说:“我一旦离开秦国,一定要故意去楚国,以此来顺从大王您和张仪的猜疑。但我去楚国,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表明我并没有泄密给楚国。”接下来陈轸用“楚人有两妻”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清白:
他说:一个楚人有两位妻子,有个勾引者挑逗他年老的妻子,被他年老的妻子痛骂了一顿;这人又去勾引他年轻的妻子,结果很容易就得逞了。不久楚人死了,别人问那个勾引者愿意选择哪个女人做妻子,那个勾引者回答: “当然是娶那个年老的做自己的妻子。”别人问他: “那年老的骂过你,年轻的顺从了你,你为什么还要娶那年老的?”那个勾引者说: “当她是别人的妻子时,我希望她答应我的要求;而要成为我的妻子,我则希望她为我痛骂那些勾引她的人。”当今楚王是一位明主,我作为秦臣,假如平时把秦国机密泄露给楚国,不忠于您,就像楚人那年轻的妻子顺从答应勾引者,而我现在到楚国去,楚王必定不会收留我,就像勾引者拒绝接纳被他勾引过的女人作自己的妻子。我之所以要到楚国去,是要证明我作为秦臣,并未将秦国机密透露给楚国,是秦国的耿耿忠臣。
陈轸在这里运用了一个组合式比喻,其中起码有这样几组比喻关系:以夫妻关系喻君臣关系,以丈夫喻君主,以妻子喻臣僚,以“编者” (勾引者)喻楚王,以坚贞之妻喻忠心之臣,以不贞之妻喻二心之臣。接着,秦惠王向张仪转述了他与陈轸交谈的结果,他又引用了陈轸的一段话: “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至楚,而何至乎?”这段话中,陈轸又以“孝子”、 “良仆妾”比喻“忠臣”,对上面的比喻进行了补充和阐发:天下的君主都想以忠臣为臣,天下的父母都想以孝子为子,天下的主人都想以良仆妾为仆妾,天下的丈夫都想以善妇为妻,这是人之常情,天下至理。如果我陈轸作为秦臣不忠于秦王,把秦国机密出卖给楚国,那么楚王会怎么看待我?我去楚国,楚王一定不会收留我,正像那个勾引者不愿迎娶曾被他勾引的楚人的年轻妻子一样。
原文如下:
王召陈轸告之日:“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 “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其长者,[长者]詈之;召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者曰: ‘汝取长者乎?少者乎?’ ‘取长者。’客曰: ‘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日: ‘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情]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轸出,张仪入,问王日:“陈轸果安之?”王日: “夫轸天下之辩士也,熟视寡人日:‘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日: ‘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日: ‘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二)巧用比喻,使忠言顺耳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吴调侯评价战国策时说: “国策多以比喻动君。”这些谋臣策士运用形象的比喻,把治国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鲜明精明,很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使忠言不仅顺耳,而且深入国君内心,使之产生共鸣。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