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的“乐正”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张娣 发表于:2010-10-21 10:57  点击:
【关健词】《论语》;乐正:孔子乐论
孔子乐论作为儒家乐论的奠基,是历代学者最为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而其中关于《论语》中“乐正”一词的界定,对于孔子乐论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学界对此从来没有统一的定论,其中主要存在“正其篇章”、“正其乐曲”和“乐官之长”三种说法。笔者通过对《论语》文本自

中国哲学思想史中的乐论在世界思想之林中以其自身特色而独具魅力,其中孔子的乐论作为儒家乐论的奠基。贯穿两千多年的历史。学界对于孔子乐论的研究探讨从古至今从未消停,也产生过许多争论,其中就有关于《论语》中“乐正”一词界定的问题。
  
  一、历史上关于“乐正”的解释
  
  《论语·子罕》篇中: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对于这段文字中的“乐正”,在史料和今人的翻译中能找到的解释有以下三种:
  1、正其篇章说,即孔子对《诗经》篇章的修正。这样一种解释首先源自《史记·孔子世家》中:“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从这段话来看,《诗经》三百五十首诗是由孔子根据上古的三千多首诗删减并编订而成。孔子还将这些编订好的诗归类。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而在同属汉代的《汉书》则明确用此说来诠释“乐正”:“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王宫失业,雅颂相错,孔子论而定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即是说。孔子处在一个诗不能作,连诗的雅与颂之体裁都不能分辨的时代,因此他担当起考证论定雅颂之诗的任务,从而使诗之雅颂根据社会礼仪规范而各得其所。
  2、正其乐曲说,这种解释认为孔子所“正”的不是诗篇,而是作为乐曲的雅颂之音。清人刘宝楠根据《论语,泰伯》中:“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一段。认为“关雎篇次,非有所错,然洋洋之盛。必待孔子正乐之后。盖自新声既起,音律以乖,先王雅、颂皆因之以乱。诗则是也,声则非也,故日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哒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关雎之乱”,不是指《关雎》这首诗的篇章次序有所乱,而是指它的乐曲音律有所乱。所以孔子才会在《论语》中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由于这种解释在文本前后都有所依,从而显得较为合理。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它与“正其篇章说”一样。把“乐正”理解为“正乐”的倒装。
  3、乐官之长说。《仪礼·乡饮酒礼》中:“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郑玄注:“正,长也。”贾公彦则释曰:“案《周礼》有大司乐,乐帅,天子之官。此乐正者,诸侯及大夫之官,……云长,乐官之长也。”根据这段文字。“乐正”即为“诸侯及大夫之官”,是《周礼》中以教诗书礼乐为职责的大司乐。因此,《论语》中的“乐正”有了新的诠释。它不是“正乐”的倒装,而是职责的象征。
  由此,《论语·子罕》篇中的那段话便可解释为:孔子自卫国回到鲁国后,看到礼崩乐坏的状况,便以“乐正”自居,主动担任起“乐正”之职,通过亲自传授礼乐而使“雅颂各得其所”。
  事实上,在史料和今人的大部分注解中,“正其篇章”和“正其乐曲”说是并行不悖且最为普遍的。如宋代朱熹注:“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缺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这即是说,孔子自卫返鲁后。所“正”的是诗与乐两者的残缺和混乱。钱穆则同时认同了此两种解释:“乐正:此有两解:一是正其乐章,一是正其乐音。两义可兼采。”口哒两种解释都将“乐正”倒装解释为“正乐”。都是以周礼为依据对诗或乐进行整理,这正好也与《论语》中“正名”之说相呼应。因此,在这两种解释中,“乐正”显示出孔子要求使艺术合乎社会礼仪规范,而被“正”的“乐”具有了政治的道德意义,这也正是后世发展出儒家乐论中的核心概念“中正之音”的主要依据。
  另一方面,对《论语》之“乐正”持“乐官之长”说的人却少之又少,就笔者目前所查阅到的史料中还没有明确将孔子之“乐正”如此解释,但关于“乐正”之职的说法却时有出现。而在今人的论著中也只找到仅有的几篇论文提及此种解释。
  至此,只能说以上三种注解方式各有其道理和依据。要找到最贴近孔子本意的解释。则必须回到《论语》的文本自身来看“乐正”。
  
  二、《论语》中的“乐”
  
  在《论语》中“乐”字总共出现了46次,其含义包括感情之“乐”和艺术之“乐”两者。而《子罕篇》中的“乐正”一词,由于有后文中“雅颂各得其所”相佐证,此“乐”应为艺术之“乐”,孔子的乐论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性,最为突出的是,《论语》中谈作为艺术之“乐”,总是与“仁”、“礼”相联系的。
  
  1、“乐”与“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在这段话中,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到的是,孔子认为,人如果不具备“仁”的品质。则不可以谈及艺术之“乐”(与“礼”相对应的“乐”是作为艺术之“乐”)。那么什么是“仁”?
  首先,哮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仁”的基础是孝与悌,是人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人之情,“仁”在《论语》中首先具有情感意义,它并非玄妙高深之事,而是人心所能够简单拥有的爱人之情。因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其次,“仁”又是孔子所提倡的高尚道德情操。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拥有“仁”的品质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则同时也会帮助别人在此立足;自己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也会想着怎样去帮助别人也达到。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