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思•沃克尔是当代美国妇女文学和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紫色》为她赢得了美国图书界三项大奖——普利策文学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和全国图书评论奖。艾丽思•沃克尔多描写黑人妇女的命运,并歌颂她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其作品始终充满着对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人文关怀。《外婆的日用家当》是艾丽思•沃克尔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是通过母女三人对待两床百衲被的不同态度展开的。这两床百衲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们是两床可以供人使用,给人温暖的被子,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着黑人的文化遗产。母女三人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不同观念无疑会引起一场小小的家庭风波。大女儿勇敢自信,聪慧机敏,小女儿自卑怯弱却宽容。在这场百衲被归属问题引发的冲突中,究竟谁能获胜?母亲的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黑人民众代表的母亲,其选择揭示了黑人民族应该如何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
一、母亲对大女儿的态度
在母亲心中大女儿迪伊是她的骄傲。迪伊拥有姣好的面容,优美的身姿。她伶牙俐齿,勇敢自信。有这样一个女儿,作为母亲当然高兴。母亲很爱她。在故事开篇,母亲就讲道:“我就在这院子里等候她的到来。我和麦姬昨天下午已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地面上还留着清晰的扫帚扫出的波浪形痕迹。”母亲期待着大女儿的到来,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唯恐家里的脏乱会给迪伊带来一丝不悦。母亲对她的重视可见一斑。
对于迪伊的勇敢自信与敢于融入外部世界的性格,母亲是赞赏的。“她对任何人都不畏惧。犹豫不决可不是她的本性。”
母亲虽然深爱着大女儿,但母女两人的矛盾确不可避免。大女儿受过高等教育,对事物有着一套自己的理解,她已习惯了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俯视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她对我们灌输一大堆编造出来的事物以及我们不需要掌握的知识。她严肃地强迫我们听她读书,把我们两人看成傻瓜一样,刚有点似懂非懂的时候又把我们挥之而去。”
多年白人文化的熏陶造就了迪伊的优越感,使她在和家庭其他成员的交往中总是带着骄傲和鄙视。但是对于大女儿的种种不是,母亲总是抱以宽容和理解。
迪伊爱打扮,对美有着独到的理解。她十六岁时就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她知道什么是时髦。这就是她为什么成了黑人权力运动的追随者。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权力运动风起云涌。许多非裔美国黑人开始了寻根之旅。这些人大部分是盲目的,他们所谓的寻根文化是表层的,他们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理解是肤浅的。而迪伊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为了追赶这场风潮,迪伊为自己准备了一身具有浓烈非洲味道的装扮:拖地的长裙,垂肩的金耳环和丁丁作响的手镯。但是迪伊不知道真正传统的非洲女性并不是这般打扮的。她们不会穿这种裙子,她们穿的是两片裙或有明显腰线的裙子。母亲看见迪伊的第一反应是“这样大热天里她竟穿着一件拖地长裙。裙子的颜色也花哨的耀眼,大块大块的黄色和橙色。”但是母亲近看却又觉得挺好看的了。母亲试着喜欢并接受女儿喜欢的东西。“瓦-苏-左-提-诺!”迪伊故意用母亲不懂的问候语问候她,以显示自己的时髦。她甚至把自己的名字也改了,按她的话说“我无法忍受照那些压迫我的人的名字给我取名。”殊不知,迪伊这个名字凝聚着家族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她曾外婆那一代。大女儿的一切举动都伤到了母亲的心,但只因爱,母亲对女儿的言行表现得更多的是宽容与理解。然而母亲也不是无原则得迁就迪伊。母亲虽然没受过多少教育,但她绝对是个睿智的女性。她是民族文化的捍卫者。当迪伊为了装饰房间,想要将那两床象征民族文化的百衲被占为己有时,母亲再也不愿迁就她。因为母亲深深领会到民族文化的精神,她知道这两床被子的价值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的,而不仅仅是当作一件艺术品只供观赏。
二、母亲对小女儿的态度
小女儿麦姬虽没有姐姐那姣好的样貌,聪慧的头脑,但是在这场百衲被引发的冲突中,麦姬更能获得读者的好感。她很自卑,尤其在姐姐面前。“麦姬在她姐姐离去之前将会一直心神不定:她将会神情沮丧地站在角落里,一面为自己丑陋面孔和胳膊大腿上晒出的累累疤痕而自惭形秽,一面怀着既羡慕又敬畏的心情怯生生地看着她姐姐。她觉得她姐姐真正是生活的主人,想要什么便能得到什么,世界还没有学会对她说半个“不”字。”
“她一直都是这个样子,下巴贴近胸口,眼盯着地面,走路拖着脚。”母亲非常了解麦姬,母亲对她的爱是深沉的,带着丝丝隐痛。在姐姐迪伊到来之前,麦姬还特地换上了新衣服局促地等候。当她征询母亲关于她新衣服的意见时,母亲却回避了她的问题。事实上,看到麦姬母亲就会心痛。数年前的一场大火把麦姬烧得遍体鳞伤。其实受伤的又岂止麦姬?整个黑人民族的历史都是伤痛的。看见麦姬仿佛就能使母亲想起自己民族的伤痛史。但是母亲不忍伤害小女儿,只是招呼她到院子里来。
“你有没有见过一个跛了腿的动物,比如说一只狗,被一个粗心莽撞的有钱买得起汽车的人压伤后侧着身子向一个愚昧的对它表示关切的人走去时的样子?”这是母亲形容麦姬走路的样子,母亲爱她可怜的小女儿,她能深深体会小女儿的痛楚。麦姬是怯弱的,她只想躲在那个属于自己的角落里生活。母亲拉住了她,给予她勇气使她留在院子里。但是正是这个自卑怯弱的麦姬而不是她那受过高等教育而自以为是的姐姐真正理解了民族文化的精髓。麦姬对家族文化了如指掌,她清楚迪伊这个名字的历史,并且能准确说出搅乳器、搅乳器盖子的来源。她对家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热爱是发自肺腑的。而姐姐迪伊不了解家族历史,迪伊表现出的对民族文化的爱只是为了盲目追赶潮流。母亲逐渐了解这一切。母亲欣赏大女儿的美丽勇敢自信,但是对小女儿更多的是怜爱。对于小女儿所承受的苦痛,母亲是能够感同深受的。母亲清楚得知道小女儿怯弱隐忍的性格使得她不会去争抢任何东西,即便那东西原本是属于她的。
当姐姐想要拿走那两床原本属于她的被子时,麦姬同意了,她说“让她拿去吧,妈妈”,“不要那些被子我也能记得迪伊外婆”。母亲一下子惊醒仿佛受到了神力的感召。母亲发现原来麦姬才是这些文化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因为只有懂得其价值的人才配拥有它们。麦姬深深懂得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这些遗产令她记住自己的祖先,是她怀念逝去亲人的方式。她是用心去感受遗产带来的价值的。而姐姐仅是为了这些被子的美学价值,她想要把它们挂起来观赏,她根本不明白这些被子的价值是要在日常的使用中传承下去的。麦姬的退让表现出她的宽容与对这两床不同寻常的百衲被的理解。所以当骄傲的大女儿要抢走那两床百衲被时,母亲坚决不同意,母亲要把它们留给麦姬当嫁妆。麦姬成了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故事的最后麦姬笑了,那是从心底发出的最真最纯的笑。是母亲帮助自卑的麦姬找到了自我并实现了自我价值。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