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涉画题材诗歌基本情况综述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唐诗》收录绘画相关题材诗歌约320首[1],李杜以前题画诗数量较少,仅有约30首[2],李白12首,杜甫23首,中晚唐后,涉及诗人和作品都大幅增加:涉及诗人150余位,其中数量前十位的诗人分别是:卢纶(14)、白居易(13)、齐己(12)、贯休(10)、李白(8)、方干(8)、张祜(8)、皎然(6)、顾况(5)[3]。而从题材分类上来说,涉及山水画的诗歌数量最多,根据孔寿山先生书末附录的分类统计:
可以看出,当时诗人们对山水木石类的绘画作品较为关注,其次是人物释道类与花鸟禽毛类作品。但并非说明当时绘画作品就以山水树石为主,从《历代名画记》卷九、卷十的记载来看,唐代画家的作品主要有:人物、台阁、山水树石、龙马虎豹、鹰鸟、外国、佛像、鬼神等类别。
对唐代绘画相关类题材的诗歌的收集,最早零星出现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代的《宣和画谱》等画论著作和《酉阳杂俎》等笔记中。专门收集该类诗歌书籍,最早的有南宋孙绍远的《声画集》,元朝方回在《瀛暌律髓》[4]在卷二十七“着题类”中对该类题材诗歌也有涉及,而明朝人所编《唐诗画谱》[5]所选156首配画诗中,仅有一首诗在上文提及320首中,且其以”择可入画之诗”为标准为诗配画,与涉画类题材诗歌本非同一种思路。到清代,康熙年间陈邦彦编辑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6]中,选编唐代该类题材诗歌126首,近代以来,出版于1988年的孔寿山的《唐朝题画诗注》对涉及诗歌做了注释和简要分析,并对诗人做了小传,并分初、盛、中、晚唐五代四阶段,对唐代诗歌绘画和题画诗的发展都做了简单说明,是该类作品中的集大成者。
其后,2010年出版过《中国历代题画诗》,其中选唐五代诗歌96首,涉及唐代诗歌未能超越孔氏范围,解析和注释亦有相似处,而评析则有失于随意,故本文涉及的诗歌主要依据为《全唐诗》和《唐朝题画诗注》。
二、国内涉画题材诗歌研究综述
国内对唐代该类题材诗歌的研究着眼于“诗画关系”者居多,在文学和艺术学界多有讨论。最有名的是苏轼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的探讨,在此一方面学者们最早追溯到了殷璠关于诗歌“著壁成绘”的论述,有的甚至追至刘勰“蔚似雕画”等文学批评方法与标准的讨论上。此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上世纪钱钟书先生《中国诗与中国画》和日本的青木正儿发表于1937年的《题画文学及其发展》。另有钱钟书、陈允吉、蒋寅等学者的论文为关键性论文,下面就对此做一简要叙述。
钱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7]中将宋代以来“诗原通画”与“诗画一律”的思想形成和流变的情况进行了解释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得出“整体来说,在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中,相当于南宗画风的诗不是诗中的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的画却是画中最高品或正宗。”的结论,及在诗画同一律形成之前的唐代,存在着大量与绘画相关的诗歌,这些诗歌从侧面展示了绘画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相互交融的过程。
其后,到了八十年代,较有代表性诗画关系研究论文,有陈允吉先生的研究佛教绘画与诗歌艺术关系的论文《王维“雪中芭蕉”寓意蠡测》、《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8],这些论文以个案形式具体探讨了佛教通过绘画渗入诗人思维,进而影响其诗歌创作、作品风貌的具体过程,其在从画向似的反向研究中方法独特,深具说服力,可称经典论著。
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对于唐代诗人的绘画类诗歌的个案研究也增多起来,各类刊物上刊发过《李白杜甫诗歌中的盛唐山水壁画》[9]、《题画诗之源流》[10]等从各个角度讨论“题画诗“的期刊论文上百篇。这些论文大体分:(一)具体写作题画诗的诗人们进行了一些讨论,如杜甫、李白、顾况、皎然等诗人的题画诗的专门研究;(二)从题材上也对诸如自题画像,山水题画,马等动物诗歌诗等进行了讨论,(三)题画诗的体式特征,题画诗与题画文关系,具体作家题画诗的词语选择、审美意趣等研究。
新世纪以来,对唐代诗歌与绘画跨领域研究再次如火如荼地展开,尤其是关于王维诗歌的绘画性研究论文大量涌现时,蒋寅在2000年发表了《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11],对当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评价和研究做了梳理,通过对绘画性三重内涵的分析,指出诗画在最深含以上并不亲和,对诗画相通理论提出了质疑,进而指出王维诗歌对画的超越性,得出应用诗歌评判的立场和方法对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而不该出现诗中有画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方式,指出了研究王维诗画关系的新方向,这是对“诗中有画”这一研究王维诗歌方式的一个反拨。随着研究的展开,2004年开始出现了三篇硕士学位论文,《题画诗研究》《唐代题画诗略论》《唐代题画诗研究》[12],讨论唐代题画诗情况,另外有《论中国国古代题画诗中的文论思想》《唐代山水题画诗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13]两硕士论文以题画诗为例进行画与文学关系,画与文化与审美方面进行了专门讨论。 2010年出现了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14]。
新世纪以来日本学者浅见洋二在诗画关系的讨论上有很深入细致的讨论,对长期争论的“诗中有画”的说法,以具体诗人为例在诗学批评史上做了深入而彻底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可靠而清晰的结论。法国华裔学者程抱一从跨文化、跨学科角度对中国绘画与中国是个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下文具体介绍。
三、程抱一和浅见洋二的研究
浅见洋二先生从1991年开始陆续发表了《初盛唐是的风景与绘画》(1991)、《中晚唐诗的风景与绘画》(1992)《关于闺房中的山水或潇湘——晚唐五代词中的风景与绘画》(1992),《关于“诗中有画”——中国的诗歌与绘画》(1997)《诗中有画与宛然在目——中国的诗歌与绘画》(1998)《诗中有画与著壁成绘——中国的诗歌与绘画》(1998)等论文,这些论文后来基本收入其《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15]中。浅见老师的这些文章,从宋、明诗话中关于杜甫、王维诗歌的评价入手,系统整理了六朝以来中国古典诗学中用绘画作为喻体,比拟诗歌给人带来的阅读感受的意象批评法,同时分析其中盈目、着壁成绘、宛然在目、诗中有画等诗歌评论中的差别入手,兼及唐代用幻、假与真的关系,对照实体山水与绘画山水,以及部分诗人用绘画的思维看待山水的过程发展和诗歌表现。论文结构庞大、论证严密,理论精湛,从诗歌批评方面,彻底研究了六朝到宋的诗歌与绘画发展演变问题。这些讨论中浅见先生认为六朝到初唐,人们对绘画看法是注重装饰与修辞性的,而中唐之后转变为注重其表现内容,即对绘画描写性和再现性重视起来。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