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2003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开始,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批大投资、大制作、大宣传并由大牌明星主演的以追求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的商业性电影,即俗称的商业大片。这其中包括:《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画皮》《赤壁》《建国大业》等。
这些国产商业大片的不断出现,票房纪录不断刷新,使得中国电影业一派红火,似乎让中国国产电影获得新生。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它们的批判和指责似乎从未停止过,其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就其画面而言,虽然大部分国产商业大片的取景来自国内外的名山胜水,景色和画面十分精美,能带来传统国产电影所无法企及的视觉冲击力。但这些景色和画面与影片的情节内容往往没有很好地交融在一起,根本无法引领人们进入一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意境美的享受之中。人们观赏完电影之后,脑海里常常除了留下个别画面片段之外别无其他。所以,有网友戏称中国当代的商业大片只是一些景色奇观的堆砌,是一批不错的“风景印象片”。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就在于这些国产商业大片往往只一味地追求景色的优美、画面的宏伟而忽视这些画面与影片内容的融合。这就导致这些影片只见美景,不见情感;只见画面、不见内容。景和情、画面和剧情如同两张皮只是硬性地粘贴在一起,没有很好地融合到一起。
以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为例,这部电影的摄制组为了拍摄出精美的画面,不惜耗费巨资、转战南北。其足迹可以说几乎遍布了大半个中国,从四川的九寨沟、广西的桂林再到内蒙古的胡杨林、西部的敦煌,大有穷尽中国最美的自然景观的意图。结果,影片确实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就像导演所预期的非常“独特和好看”[1]261的美景:清澈如镜的九寨沟湖面、金灿灿的内蒙古胡杨林、敦煌大漠的狂沙残阳、宁静秀丽的桂林山水等,这些美丽的景色和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这些画面很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视觉效果提升的需要,和剧情关系不大。例如,张导引以为豪的“张曼玉、章子怡大战胡杨林”这场戏,漫天黄叶中,两个红衣女子在飞舞。色彩绚丽,舞姿飘逸,让观众看到一种绝美的景色,但此景却与人物内心此时的情感关系不大。在这里,景和情是各自独立的,没有遵循所谓“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2]454的逻辑。换言之,这里的美景只是作为一种吸引观众眼球的景色奇观,是一种提高电影票房收入的商业元素之一,人们无法也不需要去思索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它们的出现只是为了制造精美画面,根本没有引导观众由实入虚,进入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美的意图。其他美景的作用也大抵如此。并且由于这些自然景色只是片段性地出现,彼此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因而显得十分的零散,无法构成整体意象。这样就使整部电影虽然出现了不少美丽的画面,但由于没有遵循中国古典艺术那种虚实结合的技法,所以在观看商业大片的时候,人们根本无法“突破有限的象,由实入虚,从而引出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3],因而它们缺乏中国古典艺术那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2]296的耐人寻味的意味。所以,整部影片给人感觉只是各种景色奇观的堆砌,根本达不到古典艺术的意境美。
但不管怎么样,该影片的画面和内容是基本协调的。宁静的九寨沟清澈如镜的湖面映衬出梁朝伟领会到“书剑”的深髓时“心如止水”的人物内心世界,绿装素裹,一双忧郁的眼睛永远停留在观众的记忆中。敦煌大漠的狂沙残阳与孤独落寞的侠客相协调,几乎具有《天净沙•秋思》般的意境美。唯美的景色加上白衣飘飘、红衣妖娆的侠客以及空灵虚化的武术、书法使整部电影颇有空灵飘逸的东方文化特色。
如果说在《英雄》中,张艺谋还有一点追求含蓄隽永的东方文化之美的意识的话,那么到了《十面埋伏》中,导演就似乎完全被急功近利的商品经济浪潮所裹胁,已来不及深思景色与剧情的契合,只是为了提供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观众眼球的精美画面。观众在观看时往往只能看到一些景色奇观的堆砌,根本无法体味到传统电影艺术的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意境美。
二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的意境指的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审美境界”[4]。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是传统艺术作品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对于电影这一综合性的现代艺术也是如此。对意境美的追求是中国传统电影艺术的一贯风格,中国电影史上许多经典电影都非常自觉地营造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韵味无穷的意境美。例如,诞生于1934年,由联华公司出品、蔡中文系楚生导演的电影《渔光曲》就曾以清冷的渔海风光和凄楚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哀婉感伤的意境,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正因为如此,使本片在1935年2月的莫斯科电影节上荣膺“荣誉奖”,成为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中国影片。
此后,中国电影对意境美的追求连绵不绝,他们往往借鉴中国传统诗画艺术抒情写意的手法,借助情景交融的画面和镜头来表达主创者的思想情感,追求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给人一种“含蓄内敛、隽永悠长”的审美感受。如由蔡楚生、郑君里导演的拍摄于1947年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如此。影片通过讲述抗战期间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民不聊生的状况。整部电影以情动人,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诗意,表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那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尤其是影片中那“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景和唱卖声以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长镜头处理和画外歌声,都选用流传千百年的不朽诗篇,与剧中人心相扣,融为一体,做到了情景交融。这样一来,就使整部影片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
如果说意境美的追求在《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电影中显得比较零散、模糊的话,那么到了《小城之春》中则表现得非常集中和突出。影片以苏轼的《蝶恋花》词的意境构思全篇的视听形象,语境中的哀怨伤感化为《小城之春》的淡墨山水小品。在影片中,导演非常自觉地将外在的环境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心理结合在一起,以景寓情,味之无穷。
三
从以上国产商业大片与传统国产电影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国产电影往往具有意境美,而当前盛行的国产商业大片虽然画面精美、色彩绚丽,但却只是各种景色奇观的堆砌,缺乏意境美。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