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视域下长影青春影片研究(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杨阳 发表于:2010-11-16 09:19  点击:
【关健词】长影; 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青春影片;集体; 个体
这个时期长影的青春电影中,青年不再是简单化、图谱化的社会符号,他们主张个体性、独特性,敢于表现自我、坚持自我。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时代呼唤着这样富有自我精神的青年,尽管这一个的渴求由于各种原因而受到一

  这个时期长影的青春电影中,青年不再是简单化、图谱化的社会符号,他们主张个体性、独特性,敢于表现自我、坚持自我。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时代呼唤着这样富有“自我”精神的青年,尽管“这一个”的渴求由于各种原因而受到一些阻力,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仍然坚持前行,以自己的信念践行着对人生和命运的思索。可以说,这个阶段的青春影片更富有个体精神,更张扬个体意志,较前一个阶段的“自我”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写到这里,笔者不得不遗憾地说,长影此时的青春影片略微显得单调,而其他如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的《青春祭》、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小街》《人生》等,对于青春的表现更为多样化。从这个层面上说,长影的青春影片的光芒较上个二十年要微弱一些了。
  长影青春影片从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无论是从主题表达还是人物塑造,再到叙事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入思索、深深挖掘的。应该说,长影的青春影片成为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存在,其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时代气息、意识形态是跟我们的时代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中国的儒文化主张群体本位,儒家文化中的“人”只能是一个群体,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的影片中“我们”替代了“我”,而当时的国家权力话语和国家意识形态又过度地要求“革命第一”,导致了个体叙述的消融,很自然地,个人的成长与革命胜利的宏大话语完全地融合在一起;到了80年代,关于“人性”“人情”的呼声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樊笼,开始了对个体的“人”、大写的“人”的关注。此时的青春影片中才有了对于青年个体的表现,才有了对于自我的张扬,个体的价值凸显出来,长影的青春影片至此才表现出“青春本位”。
  注释:
  ① 陈荒煤:《不朽的英雄形象——〈董存瑞〉观后》,《中国青年报》,1956年3月15日。
  ② 米家山导演的《顽主》、黄建新导演的《轮回》、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和夏刚导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参考文献]
  [1] 石晓芳.张扬•流浪•忧伤——中国青春电影发展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06).
  [2] 陈旭光.第六代电影的青年文化性[OL].淮南网络报论坛:http://gaowei708.wp5.dvbbs.net.
  [3] 王国平.中国电影青年形象概观[J].中国青年研究,2004(07).
  [4]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