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观照下的中国动画电影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李春阳 李永生 发表于:2010-11-08 11:03  点击:
【关健词】动画电影;审美;美学建构
动画电影作为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但是中国的动画电影不尽如人意,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何使中国的动画电影健康快速发展呢?把艺术实践放到形而上的美学范畴里思考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先以国内外成功的动画电影作品为例,探讨动画电影的审美特征,继而

 
  动画电影,是以动画制作的电影,英文名字为“卡通”(Cartoon),含义是连环漫画、活动的漫画,它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将一组相互之间区别微小且动作连续的画面拍摄在胶片上,然后通常以每秒24格的速度放映出来,获得连续播放的画面效果。动画电影除了具有普通电影的艺术特征外,更融合了漫画轻松、幽默、诙谐等特点,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随着动画电影的发展,受众人群在不断扩大,由小朋友变成了从儿童到青年,甚至到中老年的庞大的观众群,由儿童的专利品变成了大众的视觉盛宴。而且动漫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电影成为发展动漫产业和传播文化的重头戏。为了使动画电影健康快速发展,把艺术实践放到形而上的美学范畴里思考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先以国内外成功的动画电影作品为例,探讨动画电影的美学特征,继而上升到中国动画电影美学建构的高度,试图发现中国的动画电影发展趋向。
  动画电影的美学特征
  动画电影是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依靠绘画美学的艺术手法,塑造出的动画形象不仅具有平衡、和谐的形式之美,同时也承载着人们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渴望,借助想象的翅膀,彰显人类的生命张力,“颇似思维不够成熟的孩子给后人讲述的一个美丽的谎言,而谎言中寄托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1]
  (一)人文关怀——审美主体的情感植入
  美学是以人学为旨归,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动画电影也同样要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取向。动画形象本无生命,但是创作主体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艺术家、观众以及大自然物种(动画片中以动画形象呈现)的生命的对话。动画制作者把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射、植入给动画形象,想象的精灵被触动,而动画形象的生命律动,与观众的心灵契合,在如梦如幻的艺术世界里交流契合。正如维戈茨基所说,“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2]
  人文关怀被视为动画电影创意的灵魂。成功的动画电影制作者无不关注现实,他们是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梦想、人生、生存、环保等这些令人反思的难题,巧妙地融入其中。日本顶级动画电影导演宫崎骏的作品,就融入了他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包含了他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真切感情,交织着他对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无奈和力不从心,他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具有宫崎骏个人色彩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是我们人类不得不深思的课题。《龙猫》中姐妹为龙猫献上一把伞,龙猫回赠一袋希望的种子,最终妈妈在大自然的呵护中康复,使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亲情的浓厚和信念的坚定。《千与千寻》《幽灵公主》和《风之谷》等作品都是人文关怀价值取向的诠释。美国电影《飞屋环游记》讲述的是78岁的卡尔老先生,为了信守对爱妻的承诺,决心把与妻子艾利共同打造的房屋一飞冲天的动人故事。飞,是人类自古的理想,他们为了梦幻孜孜不倦,观众被卡尔的执著深深打动。作为审美主体的创作者和观众群体,都会将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植入动画电影中,只有足够高度和深度的情感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视觉冲击——审美客体的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观赏者、传达美感,就在于它运用的视觉语言符号代表的丰富内涵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动画片更多地依靠绘画美学的艺术手法,通过点、线、面、体、色彩、材质等绘画语言,描绘出符合情感逻辑的动画形象和氛围,使观众在满足视觉审美的同时获得思维与情感上的理解与感悟。中国的动画代表作品《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都以其特有的装饰风格与水墨写意风格,营造古典绘画“意境”之美,使人们在感受动画故事乐趣的同时也体味了艺术表现形式之美。动画是在表现形式上最为多样化的艺术之一,水彩、素描、油画、雕塑等一切造型艺术手段及任何材料,都可以成为动画的“形式”构成元素,引发动画家的创作灵感。加拿大动画家简•阿隆别出心裁地用碎纸片拍摄的一部动画短片《游移的光》,以其对生命与自然的心灵领悟,运用独特而又最平常的材料,纯净而简练地表达了他对阳光的赞美。
  随着计算机数字映象技术的介入,许多难以想象的视觉效果都可以实现,使动画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尽管房子能被气球带着飞起来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飞屋环游记》中载着卡尔的房子飞往南美洲的气球帐篷视觉上却可信、有趣;《冰河世纪3》里松鼠脚下的冰面弄碎后,把观众也带入了恐龙时代,各位动物主角在这片温暖而恐怖的世界里发生的闹剧令观众身临其境……仅作为审美客体的动画形象本身就充分具有强烈的美感,越发的具有视觉冲击力。
  (三)美感效应——受众的审美心理机制
  在审美的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相当复杂的综合反映,是大脑整体功能的发挥,其感觉、思考、理解、想象是此起彼伏、相互联系、互相促进而形成心理机制。动画形象之所以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被感知,是因为这个角色用美的形式对审美主体的感觉器官产生刺激,给观众带来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愉悦。审美主体要运用自己本来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把它参加到审美对象当中去,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象,使人产生情感和美感。
  在美感引起的情感活动当中,有两种基本的情感,就是“惊”和“喜”的结合。“喜”就是审美愉悦、赏心悦目,是一种快感;“惊”是对艺术作品的惊异之感、敬佩之情,它在意识的深层,你往往无所觉察。《龙猫》中色彩运用得恰到好处,使人感受到了静谧和谐的田园风光,我们沉浸在欣赏的快感喜悦中;《功夫熊猫》中阿波本是最懒的动物,但是这个看起来一无是处的熊猫居然就是即将拯救整个和平谷的命定之“熊”,在惊讶之时,是否更有对阿波的善良与无畏产生敬佩呢?动画电影的美感效应,使观众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达到人格的完善。
  中国动画电影的美学建构
  中国动画电影产生于20世纪初,发展还不到100年的历史。在近100年的生涯中,中国动画电影曾经创作了许多富有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的作品。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动画电影成功探索各种动画表现形式,创作了手绘、黏土、剪纸、皮影、折纸等多种形式的优秀动画电影作品,如《小猫钓鱼》《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牧笛》等。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电影开始走向世界。然而,这一阶段,许多国家的动画电影以打斗为主,题材局限,缺少思想性和艺术性。中国动画电影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加之忽视传统优势,又不精通新的3D制作技术,中国动画电影在艺术创作方面面临着困惑。所以,应把中国动画电影艺术实践放到形而上的美学范畴里思考,确定合适的审美趋向和发展思路。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