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普通的影视作品,影视动画具有更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具有不受各种因素限制的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随着动画表现手段的发展,科学技术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感官体验。就像我们在看电影《阿凡达》时,不论其内容如何,它的3D技术给我们带来一种感官上的新体验,而其技术手段的使用令大批观众趋之若鹜。
从1926年万氏兄弟根据中国皮影戏、走马灯原理创作的《大闹画室》开始,中国的民俗文化就与中国的影视动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作为创作题材的民间传说到作为人物、背景的民间艺术表现手法、背景音乐无一不时时体现着传统的中国的民俗文化。同时随着影视动画片的播放,使更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这无疑对民俗文化是一个很好的传播途径。
一、数字技术带给影视动画片以自由表现手法,
对民族文化遗产起到保护和记录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动画不仅被广泛地应用到建筑电影、栏目包装、影视产品广告、影视特技、工业造型设计、游戏制作等领域,而且在军事、医疗模拟,家具、玩具、首饰设计,环境模拟,古建筑复原,动感电影,产品展示等行业得到应用。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他的出现和传播,使很多行业发生彻底的革命。利用动画技术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现在已经消失的动物、植物,更可以在显示屏上看到早已消失的建筑和风俗习惯。
(一)在数字博物馆建设中数字复原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数字文物保护领域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文物保护的数字化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北京市科协、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民俗博物馆共同制作的《北京民俗数字博物馆》将北京的历史、方言、四合院、胡同、衣食住行、礼仪等民俗风情用三维动画、虚拟现实、视频资料、图片以及文字材料展示给大家。这对数字博物馆在中国的应用起了带头作用。虽然这几年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仍随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在逐步消失。在很多地方,想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都只能去当地的民俗博物馆。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为例,齐齐哈尔是北方少数民族达斡尔族的重要聚居地,但是除了研究达斡尔族的部分学者,当地的很多居民都不了解其民俗文化习惯。当地的哈拉新村民俗博物馆,传统的陈列展示形式根本不能满足观众个性化、直观化的需求。如果能通过故事化、电影化的方式向观众演示展品背后的故事,无疑对观众了解、掌握该民族的民俗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纪实性的影视动画的拍摄,不能不说是一种飞跃
从2005年得到广泛的关注的讲述关于故宫的建造、文化以及与故宫的人物、故事的纪录片《故宫》开始,数字技术在很多的纪录片里都得到大量的运用。相对实景拍摄,三维动画“能够完成实拍不能完成的镜头,制作不受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可修改性较强,质量要求更易受到控制”。 三维动画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真实重现已经不存在的事物。虽然,它的制作周期相对长,对“情景再现、构筑历史场景或阐述某原理”还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当代纪实性影视作品创作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在整体风格体现纪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艺术性审美的创造功能,强化纪实中的故事性和艺术感染力,使纪实过程成为一种艺术体认的过程,使纪实的结果成为具有审美意蕴的艺术文本。”[2]纪录片《圆明园》历经5年拍摄,把圆明园建筑全景的原貌通过荧屏呈现在观众眼前。圆明园的建造,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皇帝,用150年时间,其建筑的亭台楼阁不仅具有中国古建筑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而且包括少许西方建筑风格。由于清末的战乱和灾荒,圆明园只剩下少许石柱的遗址,而且没有留下直观的绘画和照片。技术团队只凭借少数的“收集了从汉代到清初的所有关于十二生肖的造型。从清代的雕塑入手,和历代雕塑进行比对,并和保利集团拥有的带皮毛的猴首雕塑进行对照,他们甚至从国外资料中找到相关图片,仔细观摩里面存留的兽头和水池”,耗费了一个月时间制作了CG猪首,“根据资料制造的‘猪头’和实物相似度达99%。”[3]由于“当代影视观众对此类作品亦形成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审美性纪实’期待,因而传统的那种只对对象进行复现式忠实记录的纯纪实性作品已很难以适应人们‘审美性纪实’的心理要求”。[2]《圆明园》的观众被震撼之余,不免又有遗憾、失落,觉得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的喧宾夺主。但这不应该归罪于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对于保护、记录和还原历史建筑、历史文物还是很值得一用的。
二、影视动画对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播效果
(一)中国早期传统的动画片对中国各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播
像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具有“中国学派”美誉的中国动画,不仅在动画题材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大量采用了水墨、木偶、皮影、剪纸等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大闹天宫》《金猴降妖》等不仅取材于传统的名著《西游记》,而且借鉴中国戏剧的人物造型和戏曲形式,使中国的孙悟空世界闻名。
1.“中国学派”动画的表现手法对中国民间艺术形式的阐释
写意水墨是中国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画种,其对笔墨的追求,对于意境的表达,都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法国《世界报》赞扬道:“中国水墨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魅力和诗意。”水墨动画《牧笛》《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优秀水墨动画作品的代表。《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关于一群蝌蚪寻找青蛙妈妈的故事,故事简短、内容浅显又富有情趣。其风格又与齐白石的水墨笔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栩栩如生,真实完美地演绎了中国写意国画的意境。[1]
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的创作成功,意味着中国剪纸动画的诞生。剪纸动画的表现内容多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和传说,剪纸动画片具有民间窗花剪纸和皮影戏的艺术元素,风格与众不同,具有强烈的民间美术和民间戏曲特色。《老鼠嫁女》《人参娃娃》《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剪纸动画片在整个画面上具有造型简洁、纹样古朴、色彩鲜艳、象征性强及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虽然说剪纸动画这种美术形式与其表现的剧作内容结合的动画艺术形式有很好的艺术表现效果。但是由于剪纸动画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其平面化造型,人物表情缺乏变化,动作局限较大,无法表现纵向深度,因而,剪纸动画的作品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情感表现单一,情节不够曲折。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