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样式之一,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乃至外交、经贸等各个领域都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电影和电视在当代艺术文化发展中,无论其表现形式、艺术语言、还是其文化意蕴,都应该具有浓郁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但影视文化作品对受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一、流行的“权谋文化”诱发“道德观念”改变
近几年,电视上热播《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日落紫禁城》《孝庄秘史》《至尊红颜》《金枝欲孽》等,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为代表的“权谋文化”作品,过多传授权谋、权术之道,以此制造“看点”吸引观众,将斗争、篡夺、猜疑、嫁祸、收买等种种权谋手段无一遗漏地展现给观众,以达到所谓“超高收视率”的目的,吸纳更多“广告费用”为宗旨。王蒙和魏明伦在政协会议上,对“权谋文化”的宫廷剧等刻意吹捧专制帝王的所谓“正剧”进行了猛烈抨击,作家梁晓声也对此提出质疑,一个国家的文艺作品,过多传授权谋、权术之道,以此制造“看点”吸引观众,并不是什么好现象。
而事实证明,这种大力渲染“权谋文化”的影视作品,不仅收视率高,并且被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谈论,人们为什么热衷于“权谋文化”?我们总陷入阴暗、肮脏、暴力、权谋的恶性影片之中,这对于人的精神文明建设,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利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电影、电视作为一种现代最方便、最快捷的文化传播手段,无不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作为电影的创作者似乎缺少索尔仁尼琴和凯尔泰斯•伊姆蕾的抗议,罗曼•罗兰对生之坚强,莎士比亚和但丁对人之灵魂的纠缠;没有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焦虑和担忧,里尔克的救赎意识,托尔斯泰式的悲悯和拯救;更缺乏川端康成式的对美的沉迷,米兰•昆德拉式的严酷拷问。
“权谋文化”的影视作品过度宣扬尔虞我诈的权谋文化,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法制精神、诚信观念和道德原则,助长了不择手段的“厚黑风气”,助长了专权、弄权、贪权的私人欲望,促使了伦理、道德观丧失。同样,“权谋文化”折射出了社会浮躁、投机之风。
二、走红的“暴力文化”埋下“暴力犯罪”诱因
暴力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而且暴力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行为,在电视、电影上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自导演李安的武侠片《藏龙卧虎》获得2001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门徒》《虹猫蓝兔七侠传》《七剑》《墨攻》《同门》《风云》等便疯狂地涌入人们的视线,并且人们津津乐道的享受“打文化”“性别暴力”等血腥火拼镜头带来的“快感”。尤其是一些犯罪纪实电视剧、影片,更是以活灵活现的镜头复述着罪犯的心理动机、实施暴力前的技术分析和施暴的动作过程,谋取受众的猎奇心理,达到良好的上座率。
北京晨报讯(首席记者 赵中鹏)曾报道,海淀区检察院对两年内女性所犯的74件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等案件调研发现,犯罪女性中25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检察院经分析后认为,影视作品过度美化暴力是女性犯罪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曾有报纸报道,南京市一名小学生,模仿《虹猫蓝兔七侠传》里的行为,将自己的同学打伤;更有青少年模仿《古惑仔》赤裸街头行侠仗义等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这种“暴力行”屡制不止呢,当前我国暴力文化恶意滋长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于社会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当前的经济与文化呈现一种多元的格局。二是我们的社会通过电影、电视以及其他的媒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向观众“推销”种种暴力文化。
影视暴力文化盛行的当今,打斗的血腥场面刺激了人们的眼球,勾起了人内心里的好斗和求胜欲望,久而久之,使得认识偏向、意志减弱、情感冷漠、容易冲动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在生活的场所发生冲突乃至大打出手。正是这种不良习惯的养成,成为违法和犯罪的基础和前提,为暴力型犯罪埋下了诱因。也正因为如此,1999年7月21日,美国前总统吉米和杰拉尔曾率领56位社会名流,向好莱坞发出“控制不良文化流毒,救救美国孩子”的疾呼。中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彭富春也提出,要以立法形式限制暴力文化的扩张,这其中首当其冲便是影视暴力。
三、倡导的“奢侈文化”激发“隐性消费”欲望
奢侈文化是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谈了欲望的四个特征,即欲望就是自我意识、欲望就是对欲望的追求、自我意识和欲望的本质是追求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只存在于别人的自我意识中以得到满足。以电视剧《流星花园》《蜗居》等为首的消费奢侈品,倡导高消费、高享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电影《天下无贼》《非诚勿扰》为首的爱情奢侈品,“隐性广告”倡导档次消费、小资情调的物质生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文化把我们带入了“娱乐时代”,它标志着传统理性哲学的感性转向、身体转向,宗教信仰的崩溃。
现在营销学界比较流行的领域,像情感营销、象征消费等追其根源都可以归结于对人的最原始欲望的研究弗洛伊德把一个人分解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本我”趋向于原始欲望的满足(身体的需要及所有其他欲望);“超我”与“本我”对立,主要趋向于对欲望的克制,利用道德规则约束行为;作为以上两者缓冲的“自我”,根据现实原则,借助特殊的防御机制履行对“本我”的观察,有选择压制“冲动”,又有选择地释放一些冲动,成为周围世界通向人的心理的传导者。当前的影视文化创作者正是抓住了人的这一心理特性,将最新的产品置入影视作品中,以主人公生活方式来推销产品,达到广告的目的,以便新产品在市场上快速的运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电影、电视中这种“隐性广告”随时随地激发受众的消费欲望,通过明星效应巩固某种“奢侈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经过影片倡导高消费、高享受的物质生活。但现实当中的消费是需要根据一定的经济能力而行。因此,人们被这种高消费的影视生活作品所包围,从而产生心里的欲望与需求,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如追求物质生活甘当“二奶”,为了物质的享受而杀人放火等社会现象层出不穷。电影、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文化的载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