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所有从政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诸葛亮是怀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登上政治舞台的。他以非凡的见识,选定了刘备集团作为自己实现政治理想的依托。由于刘备的倚重,使得他比其他从政文人更充分地发挥了才智的潜能,展现
和所有从政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诸葛亮是怀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登上政治舞台的。他以非凡的见识,选定了刘备集团作为自己实现政治理想的依托。由于刘备的倚重,使得他比其他从政文人更充分地发挥了才智的潜能,展现了自身的价值,但是,他仍然没有摆脱象所有从政文人一样的依附地位。于是,既要依附于人,又想他人依附的尴尬心态,既要受制于人,又想制服他人的双重人格,这些从政文人共有的特征,在他身上也明显地存在着。受制于人,就必须看人的眼色;要制服他人,就必须维护自己的权威。所以他的忠君,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自觉意识,他的“治人”,也是为了实现政治愿望的一种必然行为。这种政治欲望驱使下的忠君意识和治人行为,必然使人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扭曲,政治使命感愈强,扭曲的程度愈大。这既是诸葛亮“瑕疵”生成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诸葛亮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作者虽然极力颂赞诸葛亮,但他却无法改变人物悲剧性的社会角色,因而也就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了这种忠君意识和治人行为所造成的“失明”和“失聪”,揭示了人物性格因扭曲而呈现出的多元化复杂性。这光环下的阴影,却使诸葛亮形象有了立体感,显得更加真实。
深入剖析诸葛亮用人失误的原因,我们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从政文人的典型。在他身上,不仅熔铸了历代封建文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们的追求和向往,寄托了他们的理想和抱负,而且还深刻挖掘了身处依附地位的封建从政文人的内心痛苦和无奈,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的尴尬心态和双重人格,从而揭示出他们必然的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 徐君慧.中国小说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2]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燕瑾.中国古代小说专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