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奇才法斯瑸德是位集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艺术家,仅仅活了37岁,在他13年的创作过程中给世人留下了43部影片,若再加上其主演的电影,数量高达60余部,所以说法斯瑸德是个电影奇才恰如其分。实际上法斯瑸德是以迅速耗尽其生命获得以上成就的。纵观其一生,寂寞孤独和绝望一直陪伴他左右;心中的痛苦让他可以运用冷静与理智的眼光去感知与体会人生和社会;影片是他思考历史和感知现实的仅有手段,其火热的创作激情就是他摆脱寂寞孤独和绝望的最好方式。
一、贯穿法斯瑸德影片之主题:绝望
法斯瑸德于1945年出生,20世纪50年代开始,德国创造了经济奇迹,可是在社会关系方面,人们之间愈发冷漠无情、自私自利。如此,法斯瑸德就不能逃避历史和现实之追问,人们不但要迎对冷漠无情之现实,更要面对那段难以启齿的历史:拥有那漫长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诞生了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的德国究竟怎么了?事实上法斯瑸德早已运用影片的方式描绘了德国由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后期此段历史。他用其特殊的精神印记给世人留下了有关德国社会之思考,表达其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绝望。
法斯瑸德之电影创作伊始就踏上了对现实社会批判的道路。其电影首部作品《爱神比死神更无情》,描绘两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与一位用出卖自己灵魂来获得“幸福”的姑娘的故事。电影由于深受法国新潮与美国帮派电影之影响,融合了暴力、性和杀戮等元素,法斯瑸德主要目的是让人们在看完电影以后有对“社会愤怒”之感受。其后电影《惊恐吞噬灵魂》主要展现爱情之悲剧,不只是由于人物角色之身份地位、年龄的不同,更因为德国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表现出法斯瑸德对德国社会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讲,电影的主人公就是法斯瑸德自己,法斯瑸德运用此部电影给其自身找了一个替代者。法斯瑸德在家是独生儿子,自幼就没体验过家之温暖与爸妈的疼爱,此种环境造就了法斯瑸德孤独又内向之个性,让其自幼就体会到了“绝望”的感觉。可是导致此种“绝望”情感原因,尽管有他家庭环境之因素,不过更重要的是源自法斯瑸德是一位有道德良知和极强社会责任使命感的艺术家对历史与社会现实的迷惑、思考与批判。
20世纪70年代末期,法斯瑸德的电影创作逐渐成熟,创作了代表其艺术巅峰的“德国女性四部曲”。在这四部电影中,《玛丽娅•布劳恩的婚恋》是极具代表性作品。电影通过女主角的婚恋对纳粹统治的社会状况、纳粹给德国人带来的深重灾难,还有其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阴霾做了冷静、理性与深刻的思考:玛丽娅从恋爱结婚再到毁灭的10年浓缩了其全部人生,10年中充斥着血腥和肮脏。玛丽娅由单纯的姑娘变成“寡妇”,然后接连变成美国军官与澳思瓦尔多的情人的悲惨人生,就是纳粹导致的恶果;玛丽娅性格变异之过程就是所谓“经济奇迹”之结果。二战结束后,丈夫下落不明,玛丽娅为了生存只能出卖自己灵魂;可是她依然将爱情当做其内心的圣地,所以当她知道其一直期盼回家的丈夫竟然将自己与圣洁的爱情全当作商品兜售给他人之时,其心中的绝望是可想而知的。此部电影再次验证了法斯瑸德首部电影的主题:婚恋有的时候比死亡更为冷漠无情!
《丽丽•马莲》是在法斯瑸德的电影中商业化最明显的一部。此部电影有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有感动天地的爱情故事,可是电影展现的依然是有关诈骗、出卖灵魂与背叛之主题。《洛拉》与《卫罗尼卡•福斯的欲望》展现的是二战后德国社会重建和50年代“经济繁荣”的社会题材,电影依然着重思考纳粹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经济繁荣”时期人们之间关系的冷漠,同样展现了绝望这个中心主题。《四季商人》展现的是一位性格懦弱无能的人多次被老婆和朋友欺骗与背叛,终日酗酒最终因为饮酒过度而凄惨死去。
二、“间离”:通俗化和思辨性之融合
在德国新电影运动之开始,以科鲁戈为代表的年轻德国电影运动是为了开创新德国电影与旧有商业电影对抗之需要,比较重视影片的思辨与批判性,所以他们的电影有太多的法国“新思潮”影片的印迹。而以法斯瑸德为代表的新德国影片走的是“好莱坞式影片”之路,他们就是专门吸收好莱坞式的技法,让它有好莱坞影片的通俗化并极具诱惑力。此种对好莱坞影片的崇拜很明显和法斯瑸德在幼年时期就被美国好莱坞影片深刻地影响有密切关系。
可是法斯瑸德在推崇影片的商业与通俗化的时候,并没有丢弃影片应具有的思辨与批判性,在将影片注重商业化的时候,他又重视影片的艺术性,推崇布赖西特的“间离功效”。此种电影创作思想,让法斯瑸德的影片具有将好莱坞影片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对德国过去与现在的思考以及理性批判较好地融为一体的特征,不但规避了法国新思潮影片不喜欢叙事以及太过主观的缺点,让电影具备很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极具吸引力的观赏性,又让电影有很深的思辨性。可是若仔细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在电影的故事框架之中,实际并不只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或一个人生的奇异境遇,电影给人们提供的是一极具历史意味和在历史的大环境中的普通人生或者个人的一段生活阅历。虽然此种人生或者生活阅历极具诱惑力,可是感动人们的主要因素却是人物角色在日常生活之中所经历的迷惑、孤寂与绝望,这些背后所隐藏的就是对德国历史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评判。
法斯瑸德电影的此种深层内涵的获取,在较大程度上是获益于“间离”手法的应用。法斯瑸德在汲取了好莱坞影片的方法让电影极具观赏性,与此同时他又运用“间离”手法与反叙事的方法来去除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幻想,把人们拉出电影银幕以外,且应用其思辨力对电影故事作深刻的思考。法斯瑸德认为,欣赏影片和阅读小说有非常大的不同,阅读小说时你可当做一位读者去开创自己的幻想空间;可是若影片运用画面讲故事的时候,此故事情节已是具象的了,人们也就比较被动以及丧失创造力。“间离”恰好是改善此种情况的有效方法,影片需要让人们入乎其内——被动人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与此同时还必须出乎其外——和电影银幕有一定距离,用清醒的思想意识去观看电影银幕,去反思与发掘电影故事与影像之后的深刻内涵。
法斯瑸德为了达到“间离功效”,他甚至将那些文学之手法应用到其电影之中。1975年他拍摄了电影《丰拓纳的埃斐•布力思特》,通过埃斐的婚姻,展现了德国上层社会思想道德观的虚伪与堕落。法斯瑸德让小说中的原句与段落运用字幕的形式展现在电影银幕上,并专门给电影安排了一个解说员,这位由他本人担任的讲解者在电影中诵读大段大段的小说原句。很明显,使用这些手段的目的就是制造某种“间离功效”,使人们像阅读一部小说那样去观看他拍摄的影片。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