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封神演义》的命运观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刘蓓萱 发表于:2011-06-09 09:55  点击:
【关健词】封神演义;命运悲剧英雄斗士
]《封神演义》是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品,但由于全书弥漫的宿命论观点使得该书倍受批判,而正是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触动了人作为“人”的觉醒意识,表现出一种以人为本、不信天命甚至反抗命运的斗士精神。

《封神演义》是明代神魔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对读者的感染力历来为世人所认同和称颂。但该书在文学史上地位却很低,鲁迅先生对它的评价是:“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顾迄今未有鼎足视之者也。”
  尤其小说的思想内涵,以往评论者多认为由于受“天数”、“在劫难逃”等观点的影响消极以为太浓,削弱了其主题意义。如张炯等编的《中华文学通史》虽较为推重《封神演义》的思想艺术成就,但也认为这本书归根到底仍“不能算是一部杰出的作品”,浓郁的命运意识就是这部作品的各种“严重缺点”中最为致命的一个:
  《封神演义》的作者在很多地方表现了宿命论的观点。所谓“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几乎已经成为全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结果,每个参加商周之争的人都不过是来“完成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阵亡以后都是“一道灵魂进封神台去了”。这无疑歪曲了斗争的性质,从而也就影响了主题思想的积极意义。
  但如果我们从人本主义角度来审视其思想内涵,就可以发现作品实际上透射着对人的个体命运的深切忧思,是要表现出一种凭个人的判断和聪明才智与所谓天命对抗的斗士精神。
  和一般神魔小说不同,《封神演义》演义的虽是神魔故事,但实际讲述的仍无非是人间各色人物在大动荡年代的世情百态。在小说中看不到哪一位神仙真正有着“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洒脱。就是已经修炼成万劫不坏之身的太上老君、原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一旦为门生弟子口角起来,也都不讲什么道理,完全是护犊的封建老族长的嘴脸。所以,小说中写到的各位立场、品性、才能皆不相同的神仙在封神之劫中的不同际遇,完全可以对应的看做是人间各个自由个体在动荡年代中与命运之力抗争的故事。当然,神仙们都是有超常法力与法器的,因此,他们象征的人间个体也应当是那些明显超乎常人的英雄个体。
  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表现这一个个超乎寻常的英雄,个体拥有再强的能力,在时代的大潮中,也未必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小说比较有力地描写出有一个庞大的属于宇宙本体的运行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任何一个强悍个体(或个体群)可以与之抗衡的。在这根本性的力量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小说写道,赵公明出山相助闻太师,一个人就打得燃灯一干玉虚洞真神只有招架之功。但当术士陆压以厌胜之术夺其性命之时,他除了“心如火发,意似油煎,走投无路,帐前走到帐后,抓耳挠腮”之外,丝毫没有还手之力。一位马上征战,气概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在小小的暗杀手段面前,竟这样的英雄气短。因此,在赵公明最后抱恨归天时,读者未必为西周正义大军去了一位厉害的对头有多少欣喜之情,而倒是对书中作者说的所谓“可怜讲什么五行遁术,说不起倒山移海,只落得一场虚话”别有了一番体会。在命运之力面前,即使像赵公明这样的强人,仍然还是弱小的。
  尽管小说中流露出这样浓重的宿命色彩,但这种宿命色彩给予读者的却是一种触动人心的悲歌式的震撼。小说中的各种人物的自由活动永远是生机勃勃、情趣盎然,无论是善神恶神,无论他们是否逆时代潮流而行,这些人物总是基于独立的自由意识来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许多人物甚至是在预见到无望的结局时,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与命运抗争的斗争中去。像上文说到的赵公明的师妹——云霄三姐妹明知胜算渺茫,还依然摆下黄河大阵与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决一死战,虽然有些乖戾之气,但起雄心壮志仍然令人感叹。事实上,“封神榜”的故事显示了这样一种内涵:不管善神恶神,无论好运厄运,只有经过个体努力,人们才可能拥有命运。未作个体努力的人也就谈不上什么命运了。
  小说中最能震撼人心的人物,当属成汤大营的太师闻仲了。闻太师有大才,有忠心,有魄力,有权势,有威望。他本来道德高深,修有大法,知兴盛天理,但他担负的重任和不屈不挠的胆魄却使他偏离了“顺天意”这条路,他内修朝纲辅助纣王,希望兴复成汤,还请来道友及众多能人异士助纣伐周。小说第二十六回:“太师回兵陈十策”,闻太师的首次出场就显示了其高远的政治眼光和务实精神。他在三日内造成条陈十道:“第一件:拆鹿台,安民不乱;第二件:废炮烙,使谏官尽忠;填虿盆,宫患自安;第四件:去酒池、肉林,掩诸侯谤议;第五件贬妲己,别立中宫,使内庭无蛊惑之虞;第六件:勘佞臣,速斩费仲、尤浑而快人心,使不肖者自远;第七件:开仓廪,赈民饥谨;第八件:遣使命招安于东南;第九件:访遗贤于山泽,释天下疑似者之心;第十件:纳忠谏,大开言路,使天下无壅塞只蔽。”这十策有理有据便于施行,所以立刻取得了效果:“纣王传旨:'将费、尤发下法司勘问。七道条陈限即举行,三条再议妥施行。'”可以说闻太师是商汤阵营中唯一一位既有治世之才能又有务实精神的大臣,他两次在朝都有效的遏止了纣王的暴行。即便到最后,他伐西周而殒命,命丧绝龙岭,一点真灵仍借风径至朝歌,劝谏纣王有“人言不足信,天命不足畏”之语。
  而这样一个显然是逆天行事的人物为什么也能成神,甚至是大神?曾有论者对此给出过解释:“小说中也运用了一定的历史观念、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这种观念是封建时代中最基本和一般化的,其要点是拥戴明君的'仁政',反对昏君的残暴统治;既歌颂忠君精神(哪怕所'忠'的是暴君),也歌颂在'天数'的前提下的反暴君斗争。后者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在封建道德传统中却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所以到最后敌对的双方人物都可以成神。”
  这种解释当然很有道理,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人们接受像闻太师这样的人参与封神,并承认他是一位具有悲剧情调的英雄人物,未必要对“封建道德传统”有多少预先的了解或同情。人们为这个人物所感动,主要是比较直观地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坚韧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上的力量使他的整个行为最终获得了一种超越命运的价值。诚然,他的一切努力都失败了,他是被命运之力击倒了,但他被击倒的只是肉体,而在精神境界上他却获得了永生。从闻太师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更可以看到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不信天命甚至反抗命运的斗士精神。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