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性的理论模式则是用以解释事物的生成过程而构造的一套网络结构。在作品提供经验的基础上又以触发经验达成理论的循环性闭合。建构性理论如现象学理论、人类学理论等,与操作性理论所倚仗的土壤不同,视角虽然不
建构性的理论模式则是用以解释事物的生成过程而构造的一套网络结构。在作品提供经验的基础上又以触发经验达成理论的循环性闭合。建构性理论如现象学理论、人类学理论等,与操作性理论所倚仗的土壤不同,视角虽然不同,但是都是作为对象化方式得以运作,并进而得以生存。
理论曾默默无闻,也曾热闹一时,曾被捧上云霄,也曾被打入地狱。理论的兴起与时代文化语境紧密相关,诸如艺术本体多元化导致的艺术的整体概念受到人们的怀疑,文学批评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陷入印象式批评的泥淖中以及阐释间的冲突等等原因使得理论在拯救这篇危机中担纲上任以力挽狂澜。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中认为,大约从1965年到1980年的15年间的文学理论正处在“理论高峰”之后。伊格尔顿所说的“理论高峰”,指的是,一些西方思想家所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或理念。这些理论家大都是赫赫有名的学者,如雷蒙德·威廉斯、路西·伊里加雷、皮埃尔·布尔迪厄、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雅克·德里达、于尔根·哈贝马斯、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爱德华·萨义德、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路易·阿尔都塞、雅克·拉康。在伊格尔顿看来,理论意味着对引导我们的各种理论设想和假设进行理性的系统反思,上述理论家正是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如今,我们似乎还生活在他们的各种理论的阴影之中其后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对这些理论家的洞见有了日益丰富的理解,对他们的原创性理论加以运用、发展并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是人们在某些方面偏离了他们所提出的理论,试图在新时代到来之时寻找到新的思想方向,后者往往通过误读来实现。
理论的新方向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理论自足、自产,却一直不是一个随性的无序的过程。理论作为一种思想或观念的体系,可以成为解决实践问题的锐利武器,同时我们发现,不论理论自身发展演变成什么模样,都始终是进步的和进化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和指导意义一直都在。
传统理论确实存在许多局限。首先,受古代朴素主义影响,主体对对象的理解都是直观的,以经验和常识生成理论。到了形而上哲学观大放光芒的时候,思维力量被无限制的放大化了。纯粹靠逻辑推演而得出的理论也是有局限的。本质主义盛行之时,理论对本质和规律的找寻又陷入了先验化、实体化的泥潭中。之后喧嚣一时的科学理论硬生生的扣住了人文学科的脑袋,削足适履的实验结果是失败的。之后,“元叙述”的不证自明因为缺少了反思和怀疑的精神也备受诟责。
这些观念大都在后现代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质疑。福柯提出过“理论工具箱”的看法。他拒绝了在过去把理论看成是系统化和总体化的观点,突出强调了理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他认为,既然理论不过是对事物的解释,那么世界上有多少种事物就有多少种解释;理论随着解释者视角的变换而变换,每种视角都对应着一种解释、一种意义和一种理论,既然现代社会的制度、权力和话语是分层的与多元的,那么在理论上对它们的解释就应当是分层的和多元的;我们不应当谋求某种特定理论的话语霸权。因此,各种不同的理论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工具箱中不同工具之间的关系一样,各自都有不同的功用,相互之间在地位上没有什么差别。大写的理论淡出,小写的理论们构成了多元化的理论格局。
多元化的理论格局中,“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纷杂声音构成了后现代氛围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理论大一统的时代早已不再。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已进入大众传媒时代,信息方式的改变、电子传播媒介的崛起导致的歧见、矛盾以及反总体化的意图无一不彰显着理论正在滑向批评。文学批评正在悄然取代文学理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强,但也不可避免的削弱了其天然的自主性与自足性。
四川大学阎嘉教授将当今的总体理论形态形容为“马赛克主义”,以诟病文学批评(作为理论的主力军)没有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发挥其应有效用的事实。学者南帆更是直言,精英批评早已被统治阶层招安,空戴一个批评家的冠冕,讲的都是歌功颂德的语言。学院批评软弱无力,知识分子手里的权力大打折扣。网络批评、大众传媒以雨后春笋般的蓬勃之势迅速席卷理论界,同时,大批量低水准、低俗的批评内容也充斥了整个网络。[8]这不得不令许多学者担忧,学院体制掩护下文学批评的隔靴搔痒与文学理论的怯懦缺席,不啻为回归实践的努力,更是理论自信缺失的表现。无论是精英学者,高等学院,还是大众传媒,都不应该趋步于现实的表象化层面,人类具有的思维的能力、抽象的能力、想象的能力,恰是理论在建构世界未来的过程中所不可取缔的特质,也是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理论的缘由所在。
注释:
[1]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486页。
[2] 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 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4] 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196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5]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3页,译林出版社,2008年1月版。
[6] 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139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7]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7页,译林出版社,2008年1月版。
[8] 南帆:《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37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2]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译林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南帆:《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4]赵一凡(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5]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
[6]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务印书馆,2009年7月。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