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活动中体现创新、实现创新,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培养学生创新的驱动力
1.鼓励、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现在提倡用三案六环节模式上课,这样可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问题产生的疑问,甚至产生一些看似匪夷所思的想法。教师要给予鼓励而不是打击,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创造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学中,有学生在学到1949年北约成立时,提出一个看似可笑的问题:“为什么苏联不成立一个‘南约’与北约相抗衡?”
对于这个看似“荒唐”的问题,教师似乎可以不必理会,甚至可以批评学生无理取闹。但是,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至少证明了他一定程度独立思考了,并由此产生了自己的疑问。所以,教师应保护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首先,可以肯定学生的这一问题,因为南美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在2008年4月就提出了创建“南约”的口号,所以“南约”的提法其实并不荒唐。然后,教师可以解释原因,通过教师这样的处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同时又能产生辐射效应,鼓励全班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达到调动创新积极性的目的。
2.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体现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教学中体现出历史的时代性,将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体现时代性,简单说来就是注重与现实事件的比较,主要是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的对照。比如,学习“一国两制”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马英九的当选对两岸和平、未来的统一有何影响等,进而思考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分析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又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时,也可以通过比对上世纪末中国的政策——改革国企、扩大内需、兴办大型工程、刺激消费等,来进一步加深对罗斯福新政的了解。
其次,体现历史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在掌握历史教材内容的同时,往往希望能更深入了解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内容的讲述,鼓励学生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利用现有条件,用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明史,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希腊普鲁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传统教学的因果联系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处于抑制的“休眠”状态,大大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思维创新的任务,首先要把学生从思维惰性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独立思考。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1.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数是填鸭式的,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课堂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角色,变以前单纯的“信息输入者”,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反馈、有机统一的启发式教学引导者,以使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培养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比如,在讲述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时,教师可以先讲清楚历史分期,每一时期的文学艺术风格,然后投影表格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出各自的代表作,这样既能让学生动手,又能掌握基础知识。收到双倍的效果。
2.情境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重内容、轻方法,教师热衷机械灌输,学生只知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思维的训练。而情境教学就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更好地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譬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时,在课件中穿插有关衣、食、住、婚姻习俗的图片资料,并且穿插电影、电视剧中人物的着装、饮食、婚姻习俗,这些图片直观清楚,同学们看的很投入,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到新知识。再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课件中间放映政协会议会场情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是如何筹建的,突出了团结、选举的特点。放映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片段和阅兵的宏大场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感受到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既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学到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3.联想教学
联想教学的方法,既是一种包含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又是一种引导学生对知识再现、重组、创新的方法,使学生从知识的“点”,到回忆、掌握知识的“面”。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两个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单个论述,如果从整体上考察,就不难发现,它们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工作中心,更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历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分析单个论述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影响,然后从宏观上分析这些论述,并进而思考中国革命、建设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四、结束语
教学创新永无止境,在新课改的语境下,对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把创新贯彻在点点滴滴的教学活动中,并最终使学生也成为创新的主体,才能切实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最终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希冀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润华.《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2008.
[2]王标.《谈历史教学中的求异思维》[J].教育探究.2006.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