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苍南方言种类与现状
苍南是个多方言的地方,方言十分复杂,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然有瓯语、浙南闽语、蛮话、金乡话、畲话等五种差异很大的方言。为了便于交际交流,一些人不得不学习多种方言,这样便形成了“双方言”甚至“多方言”区,为人类语言界一大奇观。
1. 瓯语。瓯语即通常所讲的温州话,为吴语的一个分支,是苍南地区一种重要的方言。温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丁治民教授认为,它约在东晋“永嘉之乱”后逐渐形成。苍南瓯语主要分布在苍南东北部,以龙港镇、宜山镇为代表。讲温州话人数略少于苍南总人口的五分之一,龙港镇、宜山镇大部分村居讲瓯语,灵溪镇、钱库镇、马站镇蒲城、桥墩镇天井也有一些村庄讲瓯语。其中蒲门话被普遍认为是吴语区中的瓯语支系,它与老宜山范围为代表的苍南瓯语有着较大差别,只限于蒲门城内那部分人沟通交流。
2.浙南闽语。苍南闽语常被称为“福建话”,属于闽语中的浙南闽南语,讲话人群大抵是明末清初福建泉州、漳州的移民后代。闽南语随移民传入苍南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当地方言,特别是“瓯语”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苍南闽语”,与福建南部的闽南语已有很大的差异。相对来说,苍南闽语更接近闽台片闽南语。人群主要分布在苍南中、西、南部,灵溪、藻溪、桥墩、矾山、赤溪、马站、金乡、钱库等乡镇大部分地区,约占全县总人口一半多。
3. 蛮话。蛮话是苍南的一种土话,被刘绍宽等地方志学者认为是苍南土著语。蛮话受瓯语影响较大,特别是语音系统基本上向瓯语靠拢。苍南藉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温端政研究员研究发现,苍南江南片一半讲蛮话的几大姓氏都是从闽东、闽南移民而来的后裔,从蛮话来源和特点上分析,是闽东话被数量占优势的当地土著语言同化的结果。苍南讲蛮话的人群主要分布在苍南东部沿海地区,江南片的钱库、金乡、龙港等乡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4.金乡话。明嘉靖年间,朝廷在金乡设立军事卫所,迁出原来城内的全部居民,改驻明朝军队。这支部队多为戚家军中浙北籍军士组成,使用北部吴语的方言。后守军全部在当地解甲归田,所以历经数百年后,金乡城内居民使用的语言仍保持有北部吴语(即吴语太湖片)的特点。据语言学家考证,金乡话语系被认为是由北部吴语与官话、苍南方言长期混合使用后形成。金乡话只限于金乡城内交流,语系与周边地区有显著区别,语言学上称之为“方言岛”现象。金乡话带北方的口音,又有南方的腔调,发音柔和,尾腔轻,听起来舒服,相对易懂。目前作为主要语言使用的人数仅约3万。
5.畲话。畲话,汉族人一般称之为“畲客话”,在畲族内部则称之为“山哈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未定。其类似汉语客家话,是畲族使用的汉语方言。苍南畲话随明清时闽东移民传入。苍南畲民呈“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主要聚居西部和南部山区,散居于岱岭畲族乡、凤阳畲族乡、桥墩镇莒溪、腾垟办事处、矾山镇南宋、华阳、昌禅办事处、赤溪镇赤溪社区、中墩办事处、藻溪镇挺南办事处、灵溪镇凤池、沪山办事处、龙港镇平等办事处、马站镇魁里、城门、沿浦、渔寮办事处、钱库镇括山、项桥办事处等地。由于周围大多说浙南闽语或瓯语、蛮话,因此,苍南畲族与周边县市的畲族一样,都存在双语制现象。
二、苍南方言三大特点
1.方言岛现象。苍南县有两个吴语方言岛:一个是金乡城,一个是蒲城,主要形成于明初的军卫制度。明朝初年,明王朝为了加强海防,在金乡建立卫城,在蒲城建立所城,派遣了大量外地官兵来金乡卫与蒲城所进行屯兵抗击倭寇。金乡卫城与蒲城所城居民所说的语言主体由实行屯兵制的抗倭官兵带来,经过与当地语言的融合演变而成,在四周讲蛮话和闽南话的金乡城内形成了独特的金乡话,在周围讲闽南话和畲话的蒲城所城内形成了蒲城话。这两种城内方言与城外方言不能交流,便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岛现象。蒲城为吴语区方言的南极,一个受闽语包围的瓯语方言岛,是研究苍南方言的重要地方。
2.方言多差别大。苍南方言多且难懂,主要有瓯语、浙南闽语、蛮话、金乡话、畲话等五种,方言间差异很大,彼此间语法、词汇有很大不同,相互之间都不能交流。有人说苍南方言比联合国总部还多还难懂,实属世界罕见。为了交流,当地人不得不学习多种方言,于是便形成了“双方言”甚至“多方言”区,这种现象在面积仅有三百平方公里的苍南江南一带表现尤为明显,苍南江南片居民很多能讲多种方言。
3.文白异读普遍。白读音是本地传统方言的源头代表,文读音则是本地方言受北方话影响以及与本民族权威的方言交流,从而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向权威的共同语靠拢而形成的。因此,白读音是苍南土话之根,文读音则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语之源。苍南方言同日语、越南语等一些弱势语种一样,音系模拟权威语种较多,所以苍南方言中文白异读现象极为频繁。
纵观苍南各种方言的成因与特点,是1700年来该地区经历四次大移民的结果,为地区多灾害、战乱及明朝军卫制度的产物。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