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展奖励旅游的SWOT分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黄书宇 张然 发表于:2012-06-02 15:28  点击:
【关健词】香港;电影;角色;宗教;态度
作者认为中西文化激烈碰撞,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结合的范本,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视野。研究香港电影中宗教人士可以作为一种近便的入手处。本文参考了香港宗教信仰情况的研究,通过电影角色分析得到香港大众具有以下特点的宗教态度:香港大众对于宗教

一、绪论
   香港,作为举世瞩目的东方明珠,拥有世界上最活跃的文化媒体,它的电影产业曾经创造过相当辉煌的历史,一度被称誉为东方的好莱坞。在香港电影史上,各种宗教的观念、思想被不可避免的吸纳进来成为商业化的元素之一;同时,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它也是大众对宗教态度的一种反映。可以说,香港电影是一个特殊的焦点,它把宗教和大众,精神领域和消费领域集中到了一起,对这个焦点进行理性的分析,可以得到香港大众和宗教关系的一些宏观信息。
   作为国际性自由港的香港,宗教政策十分宽容。这里为各种宗教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宗教也在香港文化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而宗教人士,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者,也是宗教在人世的代言人。他们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他们所代表宗教在大众心目中的化身。而电影中的宗教人士,则是大众如何认识该宗教的一种信息反馈。其中的道士和神父则是分别最能够代表东西方宗教的人物形象。本文选择香港电影中神父和道士这两种宗教人士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香港大众的宗教态度。
   二、大众宗教态度分析
   电影所传达的思想倾向和态度通常受到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商业利益,电影的叙事逻辑和伦理观念必然倾向与大众所接受的范围。其次是电影制作者班底往往希望通过电影表达一些自己的思想,观念,感悟。普遍来说,电影既有大众观念的印记,也有电影作者本身的思想的闪现,当然,相对宗教来说,观众和电影作者都处于世俗的范围中,电影对宗教的表现,传达的就是一种世俗对宗教的观念和态度。虽然电影同时受制于商业利益和政治规则等多种因素,但是,通过对特定范围内大量电影的归纳和总结,依然可以得出大众的宗教态度。
   1.世俗化式的接纳与尊重。世俗化式的接纳与尊重,具体体现在:
   首先,宗教徒形象描绘中存在大量的世俗化因素:在道士电影中,电影经常通过师徒关系中对徒弟的描写,把宗教徒的对性、情感的欲望合理展现出来;通过对道士与僧人的摩擦把世俗的争端方式引入到两种宗教人士身上;通过道士与普通人对比分析,把道士同时受制于世俗法则的一面展示出来;通过道士接受民间金钱的行为把道士的社会属性一面展示出来;通过武侠电影中全真教代表世俗伦理干预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展示出传统宗教与世俗道德的同构。
   分析神父类相关电影,不论是《千言万语》还是《最后的审判》,其对信仰的探讨都是一种世俗角度的探讨,着力的是人如何在现实社会中获得一种尊严和精神依靠,从而建立起一种信仰生活,而回答了对上帝绝对权威的强调,这种探讨本身就是一种世俗化行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基督宗教中存在着一种世俗化风潮者认为当代人的心理状态己经转变以哈佛大学教授哈维·考克思等人为首的学者认为当代人将自己看作就是人类事业所拥有的任何意义来源,认为生活是整套的问题,而不是深不可测的神秘。从而给予人们苦难和罪恶问题现成答案的神己经不存在,人应该行使自己成熟的力量,从而承担起对所生活的世界的责任。因此,现代人信仰基督教更倾向于将神看成一种唤起人心目中的道德观和使命感的存在。
   其次,通过对宗教人士的喜剧化处理:通过戏喜剧化,道士和神父的所知所能被解构,道士和神父也是需要面对某些尴尬的普通人。
   笔者发现,香港电影刻画宗教人士,往往能从人物的生活和行动中抽离出世俗的部分,但这种世俗化并不阻碍其宗教身份。道士依然可以斩妖除魔,神父依然可以慈爱和拯救他人,这些世俗化的描绘其前提是对这些宗教的接纳和道士尊重,而不是讽刺与叛逆。因此,笔者认为,香港大众的观念中,对这些宗教的态度是世俗化的接纳与尊重,这样的一种接纳方式与香港是一个市民文化盛行的商业大都市相融洽的,市民文化在电影中得到伸张,而宗教以更加入俗更加亲切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这对宗教的传播也是有利的。
   2.中西有别的信仰地位。传统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定位差异,从道士相关电影和神父相关电影的题材可以看出来。道士相关电影,其题材多涉及灵幻和武侠。而神父相关电影涉及的题材兼有灵幻和现实,而现实题材往往还多过灵幻题材。
   信仰传统宗教的功利性倾向。从道士类电影的特色我们可以看出,道士的主要行为包括斩妖除魔,看风水,算运气等等,斩妖除魔则世俗可得平安,而看风水、算运气则纯粹是为了满足世俗性的、功利性的欲望。这种功利倾向,既有香港大众的需求原因,也与传统宗教本身的特质有关。算命、卜卦、求签等接近迷信的行为往往被传统宗教所利用起来,作为一种吸引信徒或求得布施的方式。香港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商业都市,求财、求运气是人们心中的普遍需求,而传统宗教中的此类行为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人们进寺庙和道观往往是怀着一种非精神的特定的目的而去,或为平安、或为财与运,或为转世因果等等。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量灵幻电影所宣扬的思想几乎成为一种香港定式,这种定式首先就肯定了鬼神的存在和宗教法术的力量。这意味着:传统宗教的大众并非不虔诚,只是,他们的信仰对精神上的追求不多,更具有功利性和现实性。
   西方外来宗教则注重建立精神之路。在香港,天主教除了教堂,还设有学校、医院和电台等机构,历史经验证明:基督教会的善服务是教会进入社会,服务社会,实现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的最佳途径,大量慈善服务和教育机构的兴建,不但是天主教寻求本土融合与接纳的场所,也是传播精神信仰、改变中国传统理念的场所,广泛的信仰传播为天主教在香港宗教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高速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带来的是后现代语境中精神的委顿与意义的没落,传统宗教强烈的“出世”思想在简单的将世俗生活追求与精神追求联系起来方面存在着一些难点,而西方宗教普遍宣扬入世精神,对神圣信仰的世俗化宣扬,倡导在庸常生活中发掘出神圣意义和社会责任感,却能给大众的信仰方面开创较好的局面。
   三、结语
   宗教不仅给予人类精神的基石,还给予人类更大的想象空间,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同的宗教拥有不同的气质和观念,在不断的融合中,彼此相互吸收和互补,最终会形成一种全新的宗教文化气氛。100多年以来,香港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己形成了与内地有区别的宗教文化氛围。这个特殊的地域恰恰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自由交融。在给予传统文化空间的同时,也给予了西方文化一席之地,无论是在宗教信仰方面,还是在电影等文化产业方面,东西方文化都选择性的被市民吸收利用,神父与道士可以各司其职业,西方宗教和东方传统宗教也能和谐相处,在不同的定位中求得共同发展,为香港人的生活建构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环境。世上沧桑,千年瞬间,种族之辨和文化之别,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弱化消融。最重要的还是人如何在世上更好地生活。“既来之。则安之”对于一个文化研究者来说,怎样让不同文化服务于国人才是应该关注的课题。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