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是德国启蒙文学大师歌德的杰作《浮士德》里的主人公。这一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最具概括性、哲理性的艺术形象之一。而这一形象的思想特点即“浮士德精神”。笔者在这里所要阐述的是“浮士德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意义。
一、“浮士德精神”中“热爱现实”的精神
“热爱现实”的人生哲学意义主要相对于中世纪基督教的信仰主义,来世主义人生观而显示出来的。基督教教义认为:现世是痛苦的,没有意义;人的理想、幸福在来世的天堂。现世人间生活仅仅是来世的准备。“浮士德精神”表现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就是肯定现世人生的意义,否定中世纪在人生意义追求上的反人道反现实的来世主义、信仰主义。这种人生意义的取向显然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肯定现实否定来世,肯定人性否定神性的人文主义精神传统。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是近现代西方文化思想特别是人生哲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欧洲近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歌德赋予浮士德精神这一文化品格,不仅客观上涵盖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还对近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偏差具有警示意义。了解西方文化史的人知道,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文化对个性解放的过分强调和对人性对人生幸福的狭隘理解,导致个人私利膨胀,物欲横流,道德滑坡,信仰失落。面对这一现实,欧洲文化进入反思调整时期,如法国17世纪唯理主义哲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文艺思潮都崇尚理性,强调责任、义务,主张用理性克制战胜情感。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把理性看做文艺创作批评的最高标准。他在其诗体论文《诗的艺术》中说:“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们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①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的理性主义,更是将理性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启蒙思想家们主张用理性检验一切。“宗教、自然界、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②古典主义、启蒙主义高举的理性主义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对泛滥的个人情欲的规范,尤其是对封建偏见、宗教观念的批判意义不可低估。但是事物存在两面性,矫枉容易过正,泼脏水往往连孩子一块儿泼掉。有的古典主义者、启蒙主义者出于对理性的尊崇,把理性价值永恒化、绝对化,将理性与感性、情感对立起来,以前者来扼杀后者,理性成了新的上帝,理性权力无限扩张,人的自然情欲、情感以致感性生命本源被挤压,丰富复杂的生命现象被理性抽象化、概念化、简单化。这对人获得丰富多彩的意义,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无疑是有害的。歌德或许自觉或许不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赋予“浮士德精神”以热爱现实,肯定属于感性生命范畴的欲望、热情、欢乐、痛苦等等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这种肯定现世,肯定感性生命体验,要将人类的苦乐堆积在自我心中的追求人生感受的最大价值的人生意义取向,让我们感受到文艺复兴时代个体生命刚刚觉醒时期人文主义气息,这对当时文化思想舞台上过强的理性主义气氛是一种有益的调和。
二、“浮士德精神”中“勇于实践”的精神
勇于实践与热爱现实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实践是利用改造现实自然的人类行为,没有热爱现实的思想,就不可能产生改造现实的行动。但二者毕竟有差别,行动既能表现出思想,但行动的意义又高于思想。所以歌德的“浮士德精神”在肯定热爱现实生活和感性生命体验的同时又强调人的勇于实践的行动精神,而这一实践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刚刚走出中世纪空想的痼疾,但尚未完全断根,哈姆莱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哈姆莱特像浮士德一样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那段赞美生活、赞美人生的抒情诗般的台词脍炙人口。他有崇高的理想,有铲除社会罪恶、重整乾坤的远大抱负,但是行动起来却软弱、犹豫,连一个具体明确的复仇任务也一再延宕,差点不能完成。所以,人们称他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浮士德比之哈姆莱特,不仅有实践的渴望,更有行动的勇气和毅力。他迷恋于情场,沉浮于官场,执著于美的理想,最后死于改造自然的理想之邦的伟大事业。浮士德的一生为“男儿的事业”“昼夜不停”地行动。他的人生是行动的人生,实践的人生。正是“浮士德精神”的这种实践品格使浮士德的人生丰富多彩,使浮士德潜在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展示,从而使浮士德作为一个人获得广阔、巨大的生命价值。在《浮士德》中,浮士德形象是人类的代表。歌德通过浮士德丰富的人生实践及广阔的生命价值,旨在暗示这样一个人生哲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人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生追求没有止境,人生的价值没有最高限额,只要勇于实践不断行动,人生就能获得崇高伟大的意义。
三、“浮士德精神”中“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精神
永不满足是对生命现状的态度,不断追求是对人生理想的期盼。浮士德的一生是在不断的实践行动中,他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具体的生活目标,而无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能使他停下追求的脚步。作为一个中世纪的学者,浮士德应该是成功的,他对哲学、法学、医学、神学四大学科都有彻底研究,能指点那些追求硕士、博士、教士、律师的学子。但浮士德终于厌倦这些学问,宁愿以灵魂给魔鬼作抵押,以换取新的生活追求。浮士德的追求权力、功名、富贵也是成功的,他曾受到皇帝信任位尊权重,但他仍“见异思迁”,为了美而舍弃功名、权力、富贵。浮士德追求爱情和美都是以失败告终,每次都身心疲惫不堪,但浮士德从来不消沉颓废,一旦他感到自己生命脉搏在跳动,就再次燃起继续追求生活的渴望,一直到死神降临的那一刻。浮士德肯定情欲、肯定官能感受、肯定感情生命体验,但又不沉溺于感官享受,一个人若能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精神,若能把人生的意义放在不断争取自由的“有为”活动之中,那么他将获得人生意义的最高的限值。所以,浮士德的一生心灵总是不能安宁,他翻译《圣经》,领悟到不是“泰初有道”,而是“泰初有为”,这一字之差意味深长,表明浮士德所理解的人生的意义正在于现世,在于行动,在于永不满足而不断追求。浮士德的死以及灵魂的归宿又反复证明这一人生哲理。在事业的追求中,浮士德因沉浸在想象成功的巨大喜悦中,情不自禁地喊出:“啊,多美呀!请停留一下!”于是便倒地而死。浮士德死亡的隐喻意义是:人生的意义正在于永不满足的追求;一旦欲望满足了,不再追求了,就意味着幸福的终止,毁灭的到来,人生意义也就随之消失了。而浮士德死后的灵魂被天使搭救,送入天堂。这一归宿表明:只要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停地创造,人生就能达到幸福光明的境界,就能获得崇高、不朽的意义。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