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之于学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一直以为,在家庭里,一个孩子遇到一对好父母,是他“前世”修来的福份。同理,在学校里,一个学生遇到一个好班主任,是他人生的造化。正因为班主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所以,工作中应该坚持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理念错误或偏差,会导致结果事与愿违。
一、尊重差异,差异本身就是教育资源
人的智商有高有低,发展亦有快有慢,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各具优势领域,“西方不亮东方亮”,这方面不行别的方面也许行。因此,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发展各有千秋、各具特点,不能根据他们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就判定谁是“可造之材”、谁是不可雕之“朽木”,事实上,“大器晚成”者或“异途成器”者比比皆是。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下面,学生群体人为地被“撕裂”----成绩好的学生优越感强烈,他们耻于与差生为伍,唯恐沾到“晦气”似的;成绩差的学生自卑感强烈,他们自感低人一等,只跟同类学生互相“取暖”,甚至因为在班级中得不到温暖而到“街头伙伴”中去寻找同情;中等生两头不靠,班主任忙着“培优转差”,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及他们,他们经常只能是“自生自灭”。我们多年来倡导的“抓两头带中间”一直只是个“美好的传说”而已。
其实,“有教无类”,班主任就像一个家长,几十个学生“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可厚此薄彼。而且,不只是自己要做到平等相待,还要教育学生尊重差异,因为“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一百多年前,美国著名作家西顿为美国男孩创办过一种叫做“印第安林学知识小组”的青少年野外学习组织,在为该组织撰写的《桦树皮手册》修订本中,西顿提倡“非竞争性质的比赛”。他认为,男孩不应该把“其他伙伴”当作敌人,而应该与时间、空间、自然力等进行比赛;比赛的目的不是压倒别人,而是努力提高自己。这对我们应该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学生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惟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人关爱集体,人人被集体所关爱”的和谐、温馨的班集体;置身其中,大家才能心情舒畅,其乐融融。我们常说,“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细胞”,班级不和谐,何谈建设和谐校园;学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影响源,学校不和谐,又何谈建设和谐社会?
二、培养集体,养成学生的合作意识
从班级层面看,不是几十个学生往教室一坐,就“天然”地成为一个集体,只有成员之间建立起稳定合作和相互友爱关系、具有团结性和集体主义倾向的群体才能称为集体。根据第一点的分析,可以断定,我国中小学的很多班级事实上并未达到班集体的发展水平。
再从课堂层面来看,班级作为学生群体或集体也常徒有虚名。学生一个个坐在自己一平米左右的“私有化小空间”中,他们既是这个小空间的主人,又是这个小空间的“奴隶”。几乎未见有学生主动帮助他人(如帮助同学解答问题、替其行为辩解等),亦难见有学生遇到困难时(如一时回答不出教师所提问题)主动求助别人,全班学生实际上成了一个个“孤独的个体”。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著名的英雄叫安泰,是地神盖娅的儿子,他的力量在于,每当同敌人决斗而遇到困难时便往地上一站,于是就重新获得力量,所以没有人能与他抗衡。可是他有一个弱点,就是不能离开地面。海格立斯注意到这一点,在交战中把他举到空中,使他无法再靠近地面,在空中把他扼死了。人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集体,离开集体,个人的力量就显得十分渺小。所以,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强化集体意识,比如,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形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共学共进。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没有合作学习,每个人的学习就不能成立。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碰撞,实现同客体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突与挑战”,业已懂得、理解的东西,即便滚瓜烂熟也不能称为“学习”。另外,评价激励学生时,更多地表扬团队,而不是学生个人,等等,由此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激发内力,“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一美国心理学家到一位中国朋友家中做客,主人两岁的儿子在客厅里跑动,不小心被椅子绊倒,大哭起来。当妈妈的赶紧跑过来抱起小孩,一边用手打椅子一边说:“宝宝不哭,妈妈打这个坏椅子,妈妈打这个坏椅子。”心理学家见此情景不禁有些狐疑,她说:“这跟椅子没关系,是他自己不小心绊倒了椅子,并非椅子的错。你应当让他知道,如果是他做错了什么事,责任就应当由他自己来负。这样他长大后就会慢慢懂得,在他与这个世界发生关系时,他所应负的责任是什么?”的确,在类似这种教育方式下面,很多学生养成了“都怪你”的思维,一不如意就埋怨别人:考试没考好,怪老师题目出难了或改卷太严了;上课迟到了,怪别人没提醒他;没有发展好,怪家境条件不如人家……唯独不怪自己。如同朱光潜在《谈立志》一文中所说:“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宽自解的话,就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诿到环境。明明是自己无能,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显本领;明明是自己甘心作坏人,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做好人。”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通过明示或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责任必须自己担当起,“成功是我的成功,失败也是我的失败”,把一切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事情都归因于外,是一种逃避,是懦夫心理。人生其实就像自助餐,你要生存、要发展,就要自己去争取、去打拼,如果只是一味地等着别人把东西送到你面前,你将永远也成功不了。歌德在《诗和真》中说。“人们在一切事情上最终不得不求助于自己。”哥尔德斯密斯在《旅客》中也说:“无论何地,我们都要把自己托付给自己,自己的运气要靠自己创造和发现。”事实上,中国古圣先贤早就告诫过,朱熹就说,要不假外求,只向内心讨生活。一旦当学生有了“向内心讨生活”的意识,形成内趋力,他们就会认真地对待学业、认真地对待人生,这比任何外在的要求、期望或压力等都要有效得多、持久得多。(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