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早期传教活动的本土化 当天主教最初主要以法籍传教士对苗族地区进行传教时,其在苗族人们心中的角色主要为侵略者。当时在文山苗族地区传教的外籍传神甫主要有德维能、金梦旦、苏神甫、邓神甫、季神甫、封长云、袁
2.早期传教活动的本土化
当天主教最初主要以法籍传教士对苗族地区进行传教时,其在苗族人们心中的角色主要为“侵略者”。当时在文山苗族地区传教的外籍传神甫主要有德维能、金梦旦、苏神甫、邓神甫、季神甫、封长云、袁神甫、安忠胜等。[7]其中只有安忠胜为荷兰籍神甫,其他皆为法籍。这使得天主教在文山苗族地区经营几十年后却效果不佳。于是天主教开始了角色的转换,开始推行其传教活动的本土化策略,主要借用当地苗族人进行传教。教会相继在该地区苗族信徒中挑选了18名教徒到昆明修道院学习,然后重点利用这批教徒回到苗族地区传教,取得了较好的传教效果。如苗族信徒李文才被派到文山县黄石洞担任所树革教堂神父,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徒人数就增加了几倍。[8]本土化的策略让教会获得了成功,文山苗族地区天主教信徒迅速增加,基本保持在五千人以上的数量,信徒最多的时候接近一万人。
3.土地在早期传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天主教在云南传播的主要特点就是借助于法国侵略的大背景,向政府购买或者抢占土地,用于建立教堂,发展信徒。虽然发生过多次教案,但是最终结果却使教会获得了更多土地和赔偿。天主教在文山州苗族中的传播一开始就是利用了当地彝族人民与地主之间的土地纠纷,教会在帮助其争回土地的同时,也赢得了部分人的皈依。又如在文山县传教的法籍神甫德维能购买了土地60亩,先租给苗、彝等族,后又将大量土地租给苗族,并以租其土地耕种为入教条件,让部分苗族人们皈信了天主教。苗族历史上历经战乱和频繁的迁徙,最后来到文山州境内,可耕种的土地很少,基本以租种壮族等族的土地维持生计,所以说土地对于苗族人民来说是何其珍贵。教会则利用土地的重要性,为其争取教徒铺开道路。
4.当代传教方式和目的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天主教开始在文山苗族地区复苏。天主教作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代表,开始作为西方文化渗透的角色活动于苗族地区。基于此目的下的天主教传播活动,其传教方式主要是宣传西方文明、西方的民主,利用小恩小惠拉拢人心,在苗族地区投资建厂、捐建学校、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主要是开办养老院等),帮助一些苗民建房等,物质诱惑加上“主耶稣”的精神帮助教徒,以期取得传教地区苗族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在这种传教策略下,文山苗族地区的天主教获得了恢复性的发展。同时伴随着近年来基督教对文山苗族地区的强势进入和发展,其对信徒的竞争将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杨学政主编.云南宗教研究.云南天主教专辑[M].2003:159.
[2][3][6][7]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101-104.
[4][5]和少英,吴兴帜 .天主教与滇南苗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嬗变[J].民族研究,2010,(02).
[8]周永昌,盘玉贵.文山县所树革天主教的由来与发展[A].文山州文史资料(第8辑)[A]:98.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