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选组”的流行分析日本青少年的精神缺失(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次仁桑珠 发表于:2011-12-01 13:39  点击:
【关健词】新选组;精神缺失;青少年教育
1983年,中森明夫在漫画月刊《漫画ブっりこ》上连载了《おたくの研究》(Otaku的研究),初次正式地使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这个族群。文中描述了御宅一族的生活惯、穿着打扮、以及专为御宅族举办的同人志发售会,均以一种

  1983年,中森明夫在漫画月刊《漫画ブっりこ》上连载了《おたくの研究》(Otaku的研究),初次正式地使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这个族群。文中描述了御宅一族的生活惯、穿着打扮、以及专为御宅族举办的同人志发售会,均以一种充满恶意和鄙视的论调加以评述。虽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无疑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御宅”的看法。
  2008年6月8日,日本东京秋叶原发生了一系列血案,短短5分钟时间,先后有17人在街上被刺伤甚至被刺死。(见新华社相关报道《日本男子东京街头刺死7人》)凶犯加藤智大的疯狂举动引发了人们对他这样的“御宅族”的关注。
天津理工大学王艳在《小议青少年“御宅族”的道德危机,成因及“出宅之道”》中提出偏离正常的社会生活,心胸狭隘,自我封闭,对现实世界的道德认知模糊,道德自控力弱化,羞耻感麻木,罪恶感钝化,严重的甚至诱发反社会色彩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青少年长期“御宅”导致的道德危机。
  3、“尼特族”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愈发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日本非常尖锐。据读买新闻2010年8月6日的报道指出,大学毕业生中有两成无法就业,8月5日日本文部省发表的学校基本调查显示“逃避就业而闭门不出意志消沉的年轻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日本出现了15岁至35岁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尼特族。
  从事于支援“尼特族”自立的NPO法人工藤启理事长指出“尼特族”普遍为不善与人交往,既不打工也不参加社团活动,以“就业难”为由放弃就业。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副教授山田昌弘指出:在经济高度成长期结婚的人(1940年~1950年前后出生的人)由于资历顺序制度和子女数少(孩子的平均数为2.2人),经济上有盈余,而且他们不想让孩子们受苦,因而有长期支持孩子的倾向。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对于社会的残酷竞争采取逃避的态度,想为了梦想而自由生活,完全忽略了对生活及社会的责任,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越挫越勇的精神同样也是现今青少年所缺失的。
  三、解决日本青少年精神缺失的具体方案
  茨城县教育委员会对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孩子自身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王丽荣在《当代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状况来自“为开拓新时代心灵的教育——失去下一代心灵培育的危机”的报告》中指出“日本教育改革目标的内容为:(1)有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刨造力.培养个性和谐发展的;(2)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力戒放纵、无秩序和不负责任;(3)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把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除此之外,河上亮及高桥史明,藤本哲也等教育学者就学校及社会家庭教育提出相似的方案。
  四、研究日本青少年的精神缺失对我国青少年人格培养的启示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王丽荣在《当代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状况来自“为开拓新时代心灵的教育——失去下一代心灵培育的危机”的报告》同样指出日本的道德教育改革对我国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譬如我们也要正确分析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大力进行道德教育的改革:(1)树立重视道德教育的观念;(2)道德教育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
  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张磊在《青少年犯罪的环境因素与预防矫正制度——来自日本的启示》中提到日本与我国邻近,在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大量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来。其中很多社会问题也类似地存在于日本社会。分析日本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的原因,并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警示,借鉴日本在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矫正制度中的成功之处和有效经验,对于促进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日]永仓新八.新选组颠末记(新装版)[M].新人物往来社,1998.
  [2][日]铃木丹下.骚扰日记[M].
  [3][日]子母泽宽.新选组始末记[M].中央公论新社,1977.
  [4][日]司马辽太郎.燃えよ剣[M].文藝春秋新社,1964,(3).
  [5][日]尾木直树.班级崩溃·冲动性暴力[A].
  [6]日本保卫儿童会,儿童白皮书(1999年版)[M].东京:草土文化株式会社,1999:128-129.
  [7]何立群.透视虚拟时空里的青少年“御宅”现象的研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12).
  [8]王艳.青少年“御宅族”的道德危机,成因及“出宅之道”[J].天津教育,2008,(11).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