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我国出版行业标准的现状如何呢?目前,我国出版行业已经成立和正在筹备的标准制定机构有四个:一是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具体负责全国印刷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归口管理,成立以来共制定或修订了94项/次国家和行业标准;二是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出版物发行专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成立至今已制定九项标准;三是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主要负责出版专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完成制定行业标准四个;四是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主要负责出版环节的标准制定,现已完成34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尽管出版行业标准的机构很完备,出台的标准也不少,但是笔者走访出版企业一线,其管理者和员工对标准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深入。产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一是出版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市场化紧密相连,市场化程度越高,竞争越激烈,分工就越深化,企业对标准的需求就越高。而出版行业由于历史原因,一直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其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出版企业对标准的需求相对于其他行业较弱。
二是出版企业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参与度不高。正如上所述,出版企业对行业标准需求较弱,就导致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出版企业很少会投入资源去参与标准工作。根据我国的标准体制来看,企业是标准的制定主体,所以出版企业在出版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对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形成出版企业标准,然后逐步形成出版行业标准,最后满足相关条件,就升格为国家标准。这样的标准,符合出版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要求,能为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自然就容易在企业中贯彻实施。以印刷业为例,印刷环节作为出版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市场化程度高于出版、发行环节,所以印刷企业对标准的需求度高,其制定和实施情况明显好于出版发行企业。
三是出版行业标准制定机构的定位不是很明确。目前,我国出版行业已经有了四个标委会,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这四个标委会分属不同性质的机构,有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其运作模式有很大差异,导致各自定位的不同。总体看来,印标委的定位是不错的,他们在标准的制定中以企业为中心,鼓励企业参与;在实际的操作中,他们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和企业合作,建立标准基地,依靠企业为标准的制定投入人员、投入经费、投入科研,来制定行业标准,所以标准制定出来后,由于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其在推广上也很成功。但是,其他标委会的“以企业为中心,依托企业资源建设行业标准的定位”意识还有待提高。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要做好出版行业标准化工作,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出版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积极建设出版行业标准制定机构,以出版企业为主体来建立我国的出版行业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