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壮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现状
(一)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十年来,青海省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生产总值连续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省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生产总值改革开放以前的“三足鼎立”逐步转变为“两大一小”。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更是达到1350.43亿元。
财政收入由1999年的23.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4.97亿元,比1999年增长7.9倍,1999年至2009年年均增长21.9%,比西部开发之前十年的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年均增速高7.9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西部大开发以来,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3.5%、15.1%和11.2%,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0.0:55.1:34.9,与1999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5.8个百分点。
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从 “三、二、一”调整为“二、三、一”的发展过程。第三产业比重稳重有降。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7.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6.3个百分点。
二、青海省经济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结构单一,缺乏新增因素,影响经济发展
工业经济是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青海省财源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钾肥、硅铁冶炼、电力、油气等几个行业),一旦这些行业发展不好,税收将受到大幅度影响。目前来看,全省工业一是缺乏有力新增因素,造成了工业发展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二是工业产业链偏短,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青海省工业企业技术力量普遍薄弱,对现有的各类资源应用程度不高,深加工程度不够,基本上只是对资源进行了初加工,导致了资源性产业链较短,致使产品处于初级产品状态,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工业化水平与全国比较存在着一定差距
全国总体上已建立了工业化基础,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青海省总体上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发展阶段,部分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三、加快青海省经济结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一是要立足高原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全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带。二是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健全有效的疫病防控体系,不断提高优质畜禽产业对全市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转变,大力发展龙头加工企业。打破区域界限、产业发展界限,切实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渠道由少到多、由窄变宽,专业化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
(二)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使三次产业向协调发展转变。一是要紧紧抓住做大经济总量,使三次产业占比的“分母”增大,为三次产业的协调营造更为宽广的空间。要按照“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要求,在继续促进第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第一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下大力气推动和促进以旅游业、金融业、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二是虽然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景点的文化底蕴缺乏挖掘和彰显,缺乏深层次的、长久的吸引力,外地游客在青海的旅游大多局限于观光旅游和一次性旅游的模式,旅游业仍然是一种景区增长型产业,住宿业、旅行社业、购物业、餐饮业等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三)挖掘文化产业内涵,促进青海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一是挖掘建国以来青海开发建设的文化资源,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青海文化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挖掘昆仑神话和昆仑玉文化资源,打造昆仑文化品牌;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突出少数民族文化在青海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二是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做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演艺产业;依托优势文化资源,培育昆仑玉、藏毯、唐卡等艺术品产业;以文化为灵魂,提升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突出重点,形成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景晖.青海研究报告[C].西宁:青海省社会科学院,200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