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纵向一体化,科斯注重交易费用与组织费用的比较,威廉姆森进一步细化了交易费用的研究。彼德圣吉根据系统反馈环路提出了企业成长上限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个人、组织乃至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不断反馈着的环路系统,并与其外在的更大系统构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往往是系统内部、系统外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纵向扩张
企业规模的纵向扩张指的是采购系统、销售系统以及企业内部的扩张。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然而面对日益扩大的生产能力,供应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销售上不能承受巨大的生产能力时,企业必然进行纵向扩张。大规模采购部门在企业内的产生,并取代了采购环节中的代理商直接向原材料生产部门进行采购,或者直接控制原材料的供应,这样便确保了生产的稳定性,同时减少了采购环节中的交易费用。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的结合,使得制造业者有机会通过有效地管理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以及协调经过这些过程的货物流通的办法,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力。但是最早将这两组基本过程加以结合的工业家却并不是为了获取这种经济效益而这样做的。他们这么做是因为现有的销售商无法销售和分配他们生产出来的如此大量的产品。这些新出现的大量生产者敏锐地察觉到了新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所开辟的国内和国际市场。这种市场潜力迫使他们采用大量生产的机器。可是,只要销售公司能够销售他们的产品,他们也就不需要建立自己的销售组织了。一旦现有的销售商不胜任的情况趋于明显,制造商才会向前而结合销售工作。对销售渠道进行控制的前向一体化不仅指是保证满足企业对市场的供给,同时也减少了与多层销售商之间的交易费用。然而,纵向一体化过程在减少交易费用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即组织成本的增加,因为对前后渠道的管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企业的纵向扩张实质上就是降低交易费用以保证稳定生产的行为,这与科斯的论述相符,因此,企业总向扩张的规模扩张停止点便沿用科斯的界定,即组织成本与交易费用相等的点。然而企业并不会由于这一点的界定而使规模停滞不前,实际上企业将不断通过降低组织成本进行纵向扩张直到控制所有生产资料的来源和垄断产品市场。
二、横向扩张
横向扩张是企业间的扩张和生产领域的扩张,因此将其划分为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
1、同类企业间的并购
如前所述,纽博尔德在1970年调查发现,只有18%的公司承认其合并动机与规模经济相关。1980年,考林、卡宾和霍尔调查研究后认为,“很难从他们调查的公司看出合并的规模经济效益”。惠廷顿调查后竟发现获利能力与企业规模大小不相关。为什么在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时企业仍然要进行并购?作者认为:规模经济解释的是资本有机构成的问题,而不能用于完全解释企业间的并购。当可变资本部分的扩张快于不便资本部分的扩张时,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多的可变成本上,因而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两者以同样比例扩张时规模报酬不变;前者扩张慢于后者时,规模报酬递减。不同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是不同的,企业间的并购所出现的规模不经济即1+1〈2时很正常的,企业间并购的界定关键在于讨论1+1最小应该是多少。
在现代企业中,在做出管理决策时,职业经理人员宁愿选择能促使公司长期稳定和成长的政策,而不贪图眼前的最大利润。企业间的并购必须能够满足企业长期的稳定和成长。企业间的合并是在企业主体的协商下进行的,是自主的双向选择,目的旨在获得双赢的结局,其本质是资本的集中,因而当合并之后能形成规模效益或范围经济时双方才会进行合并,即1+1〉2。如果1+1≤2,那么各当事人都会基于权力、利益等各种原因放弃合并。企业间的收购则是资本雄厚一方对资本弱小一方的吞并,是资本的转移过程,资本雄厚的一方不需要考虑规模经济的问题,当收购后能使得资本的绝对量增加,那么收购就会发生。资本本身不会增值,只有资本进入经济领域内活动时才能增值。在收购过程中,资本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形式上的改变,由潜在的货币资本变为收购的企业,进入生产领域履行资本的职能,因此,只要1〉1,收购行为就会发生。
2、具有相关性的“篮子”
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理念是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并看好这个篮子。然而松下公司装鸡蛋的篮子却几乎涵盖了所有家用电器。可见,鸡蛋不一定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松下幸之助的一个篮子应该是指有正相关性的一群篮子。这里将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企业会增加具有与原有篮子相关的一个新的篮子。
假定有一个生产汽车的企业,由于开展了购车消费贷款业务,一些不能一次消费的人可以通过贷款对汽车进行消费,因而有更多的人愿意购买汽车,使得市场上对汽车的有效需求增加,该企业的汽车销量增加,同时贷款业务也带来了利息和服务收入。该企业再开展汽车修理业务使得买车的顾客能获得更好的售后服务,这样又使得更多的人愿意买车。三项业务的收益都增加了。此外还可以开展车险、人身保险等等一系列相关业务,每一项业务都能带动其他业务收益的增加,其他业务收益的增加又反过来促进该业务收益的增加,最终,总业务的增加以单项业务收益增加的倍数的形式增加。成本方面亦然。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业务成数k就是指业务的变动引起的总收益(总成本)变动的比率。
用k表示收益的变动为:
k=△R/△r=1/(1-ρ)…………① ρ为该业务与其它业务的相关系数,-1〈ρ〈1
同样,k也可以表示出成本的变动:
k=△C/△c=1/(1-ρ)…………②
考虑到只有当新增业务给企业带来更多利益时,该业务才会被设立,即
△R-△r>△C-△c
△R-△r>△C-△c…………③
将①、②代入③,化简得:
k(△r-△c)>(△r-△c)…………④
在△r>△c的情况下,k>1时该项业务会设立,它能使企业比扩张前获得更多的利益。
在△r<△c的情况下,k<1时该项业务会设立,它能通过扩张减少企业的亏损,也可理解为开展与亏损业务负相关的业务。
当开展了一项新业务,企业的收支情况产生了变化。根据乘数原理,企业的支出由C变为Kc,收入由R变为kR,两者同比例地增加,因而纯利润也变为原来的k倍,这便是松下的经营秘诀,让各个正相关的业务发挥协同效应,是的收益成倍的增长。威廉大内在《M型社会》一书中也同样运用这种协同原理对组织的M型结构进行了论述。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