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竞争优势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Porter提出了钻石体系的竞争模型,Bagnasco和Piore强调信任、弹性专精、嵌入性和本土化网络的作用,Marshall和Krugman从成本角度研究集群竞争优势,Schmitz侧重分析产业集群中外部关联的不可或缺。在国内,众多学者从竞争优势的决定要素、动态模型以及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和组织学习等角度对集群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本文从协同的视角,研究在企业集群化成长过程中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分析相关要素间的协同和互动。
一、协同视角下企业集群化成长竞争优势的内涵
产业集群把企业成长从个体层面延伸到群落层面,其竞争优势也相应地从个体层面延伸到群落层面,表现为集群基于企业、资源和关系整合在效率、创新和外部性等方面表现出的整体优势,个体优势根植于整体优势之中。集群主体的多元化和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其竞争优势不是被简单地锁定于某种资源或能力,而是来自于更为广泛的要素系统。对于产业集群而言,特定的制度安排和关系结构将这些要素整合形成了集群竞争优势的动态要素系统。
总结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差异性竞争优势,可以看出,任何一个阶段的竞争优势都不是单一要素作用的结果。在早期的古典工业区和Marshall式产业区中,生产要素的集聚和稳定的分工形成了成本优势和支持性产业;在意大利等地区的新产业区中, 社会资本、要素集聚和本土化的分工形成了弹性专精的竞争优势;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在硅谷等创新型集群中,高端要素的集聚、开放式的生产网络、社会资本与创新体系相结合使其在技术创新领域优势突出。
二、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竞争优势要素
本文基于波特的钻石结构模型,结合新产业区和创新系统等集群形态的发展实践,对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竞争优势要素进行拓展和分类,要素分析从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见图1)。需要补充的是,在任何地域的集群发展都离不开相关要素的共同作用,本文对实际发展过程中竞争优势要素的分析只是分析选取了相对重要的两类要素。
通过分析发现,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竞争优势要素可以分为六种基本要素(见表1),根据其对企业集群活动的作用关系,相关要素分为内源要素和外生要素两类。其中,内源要素是企业集群化成长竞争优势的内在力量,是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核心要素;外生要素则是企业集群化成长竞争优势的外部条件,往往通过内源要素间接发挥作用。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竞争优势正是各关键要素长时间互动协同而衍生出来的,内外竞争优势要素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机制。
三、企业集群化成长竞争优势内源要素的协同机制
内源要素是集群竞争优势的内在核心和基础平台,包括生产要素、产业分工、同业竞争、社会资本四类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间具有自我强化的趋势,共同构成了集群优势的内生体系(见图2)。
(一)生产要素——集群优势的资源基础
生产要素是集群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其他任何要素的作用都需要有相应的生产要素为支撑。但单纯的生产要素优势并不足以形成集群优势,还需要其他要素的配合。一般而言,同业竞争和产业分工随着企业的集聚会逐步发展,并进一步促进专业生产要素的集聚,但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产业氛围、文化传统等社会资本属性要素的支撑。例如,128公路与硅谷在科研机构、技术人才等领域都相差无几,甚至在政府采购方面还更具优势,但由于缺乏硅谷式的创新氛围,其成长却缺乏持续性,而硅谷自由、创新的产业氛围最初来自于斯坦福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同样,在江苏盛泽丝绸产业集群中,重工商的文化观念和悠久的产业传统是集群融合相关要素的关键(见图3)。
同时,对成本、劳动力等低端要素的依赖还容易使集群陷入锁定效应,而相对不足的要素环境则可能激励企业积极创新以应对先天的不足。例如东莞部分加工制造业集群面临着由于长期依赖大量订单和充沛人工而削弱了企业的创新动力;而意大利20世纪70年代以后,昂贵的人工以及在工人解雇等方面严苛的法律使得企业转而寻求技术突破以求得发展。
(二)产业分工和社会资本——集群优势的关系纽带
产业分工和社会资本构成了集群竞争优势的关系纽带,两者对于集群竞争优势的作用各有偏重。产业分工偏重通过细分形成协同优势,主要表现在专业化效率、扩散效应和提升效应三个方面;而社会资本则强调通过融合形成整合优势,这种整合通过个体、组织和集群三个层面表现出来,信任机制、知识流动和沟通协作是其作用的集中体现(见图4)。
需要强调的是,产业分工和社会资本对集群竞争优势的纽带作用需要其他要素的支撑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产业分工方面,基于价值链的扩散和提升效应需要通过持续的实质活动才能形成,如果相关企业缺乏承接能力,扩散和提升效应并不能保证竞争优势的形成。这种承接、吸收和传导的能力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生产要素水平影响其承接能力的强弱;二是相关企业间竞争合作的状态影响其传递和吸收的效果;三是社会资本的水平影响其传导和吸收的信任和便利程度。
对于社会资本而言,共同的制度文化环境,频繁的接触与交流有助于集群内企业之间提升行为信任强度,形成知识和信息流通的渠道。这对产业分工、专业化生产要素的产生和强化同业竞争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使得企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上下游厂商在知识、技术、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信息,并将自身的技术需求尽可能清楚地传达给协作企业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进而有效地提升了集群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水平。另一方面,基于分工协作和社会资本的了解和熟识弱化了的竞争障碍,使得竞争更加激烈。此外,基于社会资本的集群网络还能够通过声誉和多边合作等形式放大机会主义行为的后果,通过集体惩罚有效地强化制裁的力度,规范竞争行为。
(三)同业竞争——集群竞争优势的驱动因素
创造与维持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强有力的市场竞争,竞争提供了使得企业改进和创新的动力,使得企业竞相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服务、研发新产品和新流程。但是,对于集群内企业而言,单纯的竞争并不能形成持久的优势。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态势受生产要素、产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显示,我国珠三角地区低廉的成本与丰富的劳动力使得企业形成依赖而偏重价格竞争。且“三来一补”型的加工业使得企业难以根植于当地,与本地企业的协作层次也相应较低,难以形成浓厚的社会资本。同时,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外部化显著,也局限了企业在技术等领域竞争的空间。因此,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并不仅取决于竞争者数目的多少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更依赖于竞争的形式、技术等其他形式的竞争,比单纯的价格竞争创造更持久的优势。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