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之“道”的缺位与补位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鹿岳 发表于:2011-12-01 13:49  点击:
【关健词】大学之“道”;缺位;补位
本文通过对近代大学教育的思考,对大学应有之“道”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对当代大学之“道”的缺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补位措施。

 一、对大学之“道”的内涵分析
  笔者通过对近代大学教育的思考和总结,将大学之“道”概括为:“育人为本、学术为根、大师为魂、民主为基”。谈到育人为本,其核心是育什么样的人。近代大学对此回答为,培育具有责任感、会独立思考、对国家和社会能做贡献的栋梁之材。谈到学术为根,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就精辟的回答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寥寥几字深刻的道出了大学之根,即要始终恪守学术第一、学术中立的大学品质。谈到大师为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告诉我们,“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2],此语深刻的道出了大师对于大学的重要意义,即大师即为大学。谈到民主为基,中国近代大学将其诠释为“教授治校”,其组织基础为评议会、教授会、校务会议。学校的大小政务都通过这“三会”,依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
  二、对大学之“道”的缺位分析
  (一)育人方面,忽视做人教育,学生较为浮躁化
  1、责任感的缺失。表现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及时行乐的心态;2、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缺失。表现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盲目从众的心里,不论是对社会现象,还是自身专业知识,都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出自己的判断。
  (二)学术方面,忽视科研质量,学术氛围不浓厚
  从教师方面来看,部分教师为了自身眼前利益的实现,在论文撰写时,随便的“拼凑剪贴”或者闭门造车,学术的尊严因此受到损害。从学生方面来看,部分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或者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或者是为了躲避就业竞争,这本身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将自己的真心用于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下,高校的学术氛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和形成。
  (三)师资方面,忽视教师素质,师德问题有所抬头
  1、学术道德问题突出。表现为,部分高校教师在论文撰写时,引用虚假科学数据、粗治乱造,更有甚者不惜违背自己的伦理道德,大篇幅的抄袭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2、只知“授业”,忽视“传道”。表现为,部分高校教师仅将自己的任务定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忽视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3、部分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明显不够。表现为,部分教师存在着自尊自爱精神的缺失以及师表意识的弱化。
  (四)民主方面,忽视师生力量,行政化倾向明显
  1、高校自身的行政定级。当前,我国高校按照管理权限被划分为副部级、厅局级、副厅局级三种级别;2、高校内部的行政划分。当前高校内部管理部门的设置也采用行政化的方法,官员很多而且等级森严;3、高校运作的行政化。
  三、对大学之“道”的补位分析
  (一)突出德育为先,加强学生德性修养
  1、思想理论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启迪性和育人性。
  2、社会实践教育。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应该突出“实践育人,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保障学生切身利益得到维护、保证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坚持“有效性”原则,力求全员参与,做到时间上要适当、精神上要激励,确保育人效果的长久性。
  (二)转变教师评定标准,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1、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应定位在,自身对本学科前沿领域的把握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上,以便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还给学生,使课堂变为思想讨论课、学术交流课,重在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3、高校应打破传统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并设置相应的淘汰机制,使学生在学习方面能够从紧起来、在科研方面能够重视起来。
  (三)严格师资引进,强化师德建设
  1、在师资引进方面,应坚持“不唯亲,不唯势,只唯贤”的原则,并给予生活方面、科研方面以充分的保障,使教师能够“进得来、留得住”;2、在师资考核方面,应严格师资考核标准,打破教师、教授终身制,设置一定的淘汰比率,以此来激励和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3、在师德建设方面,要突出一个“实”字,克服以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师德的提高能够实实在在的展现于教师日常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与此同时还需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以保证师德建设在制度化轨道上有序运行。
  (四)弘扬民主精神,重塑教授治校
  1、要努力克服高校行政化倾向。笔者认为,高校“去行政化”并不意味着不要行政管理,而是要将行政权从其不该干涉的领域剥离出来,以保证大学能够按照教育规律自行运转;2、要回归教授治校。回归教授治校,就是让教授能真正做回大学的主人,让各层次的教授委员会能真正参与到大学的建设、发展中来,真正发挥教授自身的热量。与此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来自基层学生的声音,作为高校另一极的学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大学运行的“晴雨表”,反映了大学问题的症结所在。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52.
  [2]周川.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360-361.
  [3]顾海良.大学去行政化要求校长职化[EB/OL].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