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美洲大陆的欧洲人,他们观察到的居民同样处于原始社会,这些土著与动物区别无几。韦斯普奇谈到:“他们的生活十分原始,他们从不在固定时间就餐,总是随时随意地乱吃东西。他们在
一个极不舒服的棉花制成的大网中睡觉,而且总是拥挤地居住在树枝搭建的屋棚里。在某一居住地,大约有六百个人挤在一个屋棚里;而另一个仅有十三间屋棚的村子。却居住着四千个人……他们没有妒忌之心,却好色无度,女性甚至比男性更加荒淫。这些女性总是很无情、残忍,当妻子对丈夫不满意,她们就会杀死腹中的胎儿,由此导致数目惊人的流产事件。”西班牙神学家塞普尔维达(Sepfilveda)也谈到:“观察这些印第安人在判断力、天赋、胸怀、习性以及宗教方面的特征,你会发现他们几乎没有人类的特征,这些人没有科学,甚至没有文字。除了一些绘画中保留着晦涩不清的记忆以外。他们没有自身的历史记载。他们也没有成文法典。只有野蛮制度和习俗。”对美洲社会进行观察的欧洲人,习惯以“他们没有……”的口吻表述“新世界”文明匮乏的特征,以“他们只有\总是……”的口吻强化“新世界”野蛮的特征。
美洲野蛮形象的话语逐渐传回欧洲本土,借此时印刷术发展,“新世界”的信息快速在欧洲流传。哥伦布美洲航行的故事,于1493至1494一年的时间,就先后出现六个版本。一本名为《哥伦布登陆圣萨尔瓦多》的图书,把哥伦布航海的故事传遍欧洲。书中描绘的印第安人“原始、未开化”的形象还慢慢积聚,最终成为几个世纪都无法抹去的偏见。作于16世纪晚期,一副名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发现美洲》的绘画,以新旧世界对比的隐喻方式描绘了文明欧洲与原始美洲相会的场景。画中刚抵达美洲的航海家韦斯普奇穿戴整齐、持有先进航海工具。它象征着欧洲文明生活方式和理性主义;而赤身裸体,从吊床中起身的美洲女性,则暗示着美洲的原始未开化、慵懒和被征服。现存大量的当时欧洲人编撰的有关美洲的文本,还记录有欧洲人与美洲人发生冲突的场景。尽管编著者职业不同,国籍不同,但他们都将战争的起因归结到美洲土著身上,白人总是表现得彬彬有礼、友好;而土著人则十分奸险。不断制造出抢劫和谋杀。这种固定的表述模式,传达出“白人代表善良、文明;美洲人代表凶恶、野蛮”的观点。随着土著与白人战争的进行,土著们又变得像妇女般懦弱不堪,成百上千的土著总是敌不过几个白人,这又表述出土著人胆怯、女性的形象。同时也暗示欧洲将顺利征服美洲的前景。
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几个世纪,新世界野蛮形象的内容随欧洲势力在美洲的发展,还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纯粹的野蛮人”(absolute sav-age),主要在发现美洲大陆之初,表示白人观念中人类学意义上的美洲原始人;二是“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主要在征服美洲初期,它隐喻白人需要依赖土著人的力量以保证自身的安全和维持扩张;三是“奸诈的野蛮人”(treaeherous sav-age),主要在殖民后期,白人与土著人真正对峙的阶段;四是“落后的野蛮人”(filthy savage),它随着欧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最终形成。表示欧洲以绝对文明的姿态来认知美洲的落后,欧洲是美洲绝对的主人,是代替土著统治的使者。虽然美洲的现实社会确实存在落后的一面,但欧洲人对新世界野蛮性的一再强调,主要目的在于确认欧洲文明自我的优势。不管在哪个阶段,“野蛮”对于美洲社会本身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只有把“自我”的文明与“他者”的野蛮进行比较,欧洲人才能从中确认欧洲的先进地位、文明优势。
欧洲对新世界野蛮性的表述。除了确认欧洲压倒性文明优势以外,它还为欧洲的“文明话语”增添了新的内容。野蛮的美洲土著,虽然具备基本的人性,拥有上天赐予的健康有力的身体。却没有宗教信仰和社会组织,他们天生就具奴性:尽管他们在新世界已生活很久,但却不是新世界的主人。所以,当欧洲殖民时代的到来,“文明”就不再仅是针对欧洲内部社会,“文明”还演化为对外部野蛮世界的驯服,欧洲人要以基督教的教义、先进的政治制度来统治美洲。
四、结论
面对从未见过的新世界物种、人类、社会后。欧洲人的主流社会观念是把新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差异,纳入欧洲以自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坚持以《圣经》的教条和古典的知识来解释新世界的一切。玛格丽特·霍金对16、17世纪涌现的。大量关于美洲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志等著作进行分析后,指出:“他们选择他者文化中与自己文化相似的那些特征进行描述,对之加以阐释。然后从自己的经验和教育背景出发。向其他人传递经由自己语言构建的关于他者文化特征的概念……如果相似性没有被发现,描述仍然可行,只不过要借助否定或显示差异的评论。”因此,欧洲主流观点对美洲形象认知的本质,是建立在福柯所谓的阐明相似性认知基础上。新世界是否是人类堕落前。亚当和夏娃生活的伊甸园?新世界的物种是否是诺亚方舟装载的。现在旧世界已不复存的物种?大量的欧洲人都从预设的基督教教义框架去认知新世界。
“新世界”的“发现”也冲击着欧洲传统的时空观念和文明观,欧洲社会内部的统一性遭到外部世界多样性的挑战,欧洲人发现无论是李维,还是托勒密所撰写的古典文献都存在错误。古典史学家对人类文明的描述。不能够说明欧洲人在美洲所发现的文化,托勒密的推测也没有虑及整个大陆和海洋。甚至有人怀疑基督教是否为唯一正确的宗教?用约翰·多恩(Jhon Donne)的话,就是“一切已被破坏,一切已无连续性”。到16世纪后期、17世纪早期。近代怀疑主义诞生了。法国人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是早期最杰出的代表,他疑问:“我们知道什么?”在散文《论人相食》(On Cannibals)中,他否定一种文明高于另一种文明的观点。指出“除了自己生活地区之内的观念和习俗的实例和思想之外。没有其他真理和理性的标准一样”。新世界和海外探险的经历,给欧洲的思想文化带来猛烈的冲击。蒙田的思想标志着与过去的尖锐决裂,虽然当时认同者还很少,但这种质疑的思想已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