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临床病例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门诊、急诊和住院CHF,均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对心功能的分类方法确定心功能Ⅰ~Ⅲ级,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50%。Ⅱ、Ⅲ度AVB,低血压支气管痉挛不作为入选对象。入选病例76例,其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24~89岁,平均(52.4±10.5)岁;原发病为冠心病28例,扩张性心肌病21例,肺心病15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肥厚性心肌病3例;心功能Ⅰ级24例,Ⅱ级33例,Ⅲ级1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51.9岁。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平均52.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力衰竭程度、原发病及心功能分级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基础治疗一致。治疗组(40例):控制感染,治疗原发病及伴发疾病,限制钠盐及水分摄入,吸氧,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在常规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的基础上选用中药制剂内服。基本方:红参8g,黄芪、紫石英各15g,丹参、川芎、百合、茯苓神各10g,熟附片、葶苈子各9g,桂枝、瓜蒌皮、制乳没各6g,地龙、水蛭、琥珀末、炙甘草各5g。由本院制剂成胶囊,每次4粒(1.5g,每克相当于6.5g生药),每日3次口服,治疗最大剂量24粒/d,地高辛片(杭州民生药业)0.125~0.25mg口服,每日1次,治疗过程中若出现低血压及心律减慢,应及时调整用药。对照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应用地高辛片0.125~0.25mg口服,每日1次,两组均观察治疗4周。用药前后观察血压、心律、心功能分级、临床症状与体征、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心电图变化,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EF);6min步行试验,观察电解质、肝肾功能的变化。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1]
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胸闷、心慌、呼吸困难、腹胀、纳差、肺部啰音、水肿、肝肿大等)消失或明显好转,心功能改善≥2级为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心功能改善<1级为无效。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40例,显效20例(50%),有效18例(45%),无效2例(5%),总有效率95%;对照组36例,显效11例(30.56%),有效17例(47.22%),无效8例(22.22%),总有效率77.7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部分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SV、CO、CI、EF值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后SV、CO、CI、EF值也有所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部分心功能指标比较
4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属“心悸”、“胸痹”、“真心痛”等范畴。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凋亡、胚胎基因和蛋白质的再度表达,心肌细胞外基质量和组成的变化。初始时心肌损伤后,多种内源性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被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因子形成恶性循环。而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扩张剂治疗虽已广泛用于临床,初期能改善症状,但不良反应多,使部分患者不能耐受。笔者临床结合中医药治疗既增加了心功能,又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阻断心肌重塑,减少心肌能量消耗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组方中黄芪甘温补气助阳使气旺血行瘀自化;熟附片温阳化气,助黄芪旺气阳壮;丹参苦寒降泄,能活血化瘀、凉血消肿、清心除烦,使血和瘀化肿消烦除;葶苈子泻肺利水,使肺实道通水利;红参补气养血使气旺血生络通;红花活血化瘀;泽泻、茯苓除热渗湿消肿,使热、湿、瘀从小溲而解;玉竹滋阴养心,使阴滋心养,以防水利正伤;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能上行头巅,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与丹参、红花共助血活瘀化;瓜蒌皮宽胸理气;桂枝辛温通络,使阳温气化络通;百合味甘苦入肺心经,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健脾胃强肾阴;乳香、没药消瘀止痛生肌;茯神甘淡,入心脾宁心安神利水;紫石英、琥珀镇惊安神,利水通淋,活血散瘀;地龙体滑降泻,通络平喘,与水蛭引瘀下行,以防瘀阻心脑;炙甘草调和诸药,并助芪参益气复脉。诸药相合使气旺血益,瘀除湿利,脉复神定。从现代医学来说,该方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脏负荷,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好保护衰竭的心脏,改善心肌细胞结构的异常和损害,针对心肌重塑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心室的收缩功能。本方补泻结合,寒温并用,在运用中未见毒副作用,尚待临床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工作组.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