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是一所中医专科二级甲等医院,现有病床300余张,年门诊2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1.3万人次,年报告各种法定传染病100余例,常见的是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肺结核、HIV感染病例。2009年12月15日17时,患者黎某,男,17岁,云南富源某乡镇人,身高1.56m,体重46kg,以头痛和腿痛、发热人院外科,入院2h后疑似甲型H1N1流感转入内科隔离治疗,2009年12月17日上午6时30分死亡,患者在院时间37h,其中在隔离病房27h,普通病房10h。一对甲型H1N1流感为医院首次报告。也是2009年县境内唯一1例确诊患者。
1.2 方法对确诊患者在医院整个诊疗活动中所接触的医务人员和其他后勤保障人员均发放“甲型流感密切接触人员健康告知书”,由本人填写基础信息和健康观察内容,包含体温、咽痛、咳嗽、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痛、呕吐、腹泻等以及检查结果和其他症状体征,观察期自接触之日起满7d后交由防保科统计。
2 结果
接触人员28名,在实施整个医疗救护过程中均按照标准防护穿戴工作衣帽、医用防护口罩,按照手卫生进行洗手。其中救护车驾乘人员4名、放射科检验人员2名、临床科室医生5名、护理人员10名、参加会诊医生7名(疾控2名戴N95型口罩),经过7d观察后统计,接触人员中,年龄最大53岁,最小20岁,以青壮年居多;男性12名,女性16名男女之比1:1.16,无明显差异。体重超过80kg以上有5人,占总人数17%,无孕妇及其他高危因素人员。
在7d观察期内,体温有4人超过36.5℃,但在37.1℃以下波动,其他24人体温在正常范围;有3人有轻度咽痛1d,1人自述有胸痛和咳嗽,肺部无阳性体征,其它人员一切正常。
3 讨论
(1)甲型H1N1流感是2009年3月份自墨西哥首先报告的一种新发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传播,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以引起感染,人群普遍易感。(2)标准预防措施是医院在院感控制工作中的基本措施之一,这一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5年提出的医院感染预防策略,1996年在全美实施,1999年引入我国,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正确洗手和穿戴工作衣帽及戴医用防护口罩(12~16层棉纱口罩),可预防多数呼吸道传染病,而对传染性极强的非典型肺炎等,则要求按照二级防护标准进行防护。甲型HINI流感通过一级防护(标准防护)可以预防接触者的感染。(3)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标准学习,科室工作人员、实习生、进修生,利用晨会交班或组织专家授课,或利用多媒体、内部报刊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内容包括防护级别介绍、六步洗手法的考核,常见传染病的防护知识的介绍、医疗废弃物及医疗垃圾的安全处置方法等。若患者确诊为特殊性感染或传染病,实行登记报告制度。(4)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标准预防管理模式和标准预防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双重保护意识。如何将标准预防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已成为医院的工作重点。从患者和工作人员利益出发,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控制小组、感染质控员三级监控管理体系,建立一套标准化的预防管理模式,包括组织设置与制度评价标准,培训与考核标准,管理与控制标准,医疗用品消毒灭菌管理标准,消毒药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标准等八项管理标准,由各科室按标准执行,才能有效避免和减少了医院感染和传染病在执业人员中发生。(5)督促医护人员正确规范使用防护用具,标准预防是基本防护措施之一,可防止医护人员、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戴口罩、护眼罩、护目镜和防护面罩等既可以减少流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口腔及鼻黏膜,也可以防止刺激性物质对眼的损害。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后,医护人员均能按程序规范使用防护用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各项操作隔离规程,坚持病房通风,对病区环境进行定期消毒空气和地面消毒,是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