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多隐匿性发病,自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尿色黄或深黄、皮肤瘙痒等。其体征为皮肤黄染、体重减轻、肝脾肿大、肝掌、腹水等;而晚期则可出现门脉高压、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肝功异常、血清胆红素升高、丙种球蛋白升高、血清免疫学检查异常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1 病例介绍
李某某,女,65岁,于2011年3月6日上午到我院找余看病。自述近半年来自觉乏力,不思饮食,右侧胸腹部胀痛,解黄尿,大便干,曾到外院诊治,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查体温37.2℃,脉搏96次/分,面色暗黄,右侧肝区叩、压痛(+),脉弦细,初诊为:肝胃不和、阴黄。做血、尿常规检查,尿胆红素(+),检查肝功异常: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谷丙转氨酶(ACT)863u/L,谷草转氨酶(AST)538u/L,转酞酶336u/L,血胆红素升高,因此,建议到外院诊治,患者要求中医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要求及家属的意见,要求患者到外院检查抗核抗体(ANA)。检查结果为阳性(+)。西医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诊断:阴黄(胁痛),证属:气滞血瘀。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佐以清热解毒。处方用加味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药用:柴胡、木香、当归、白芍、炒白术、牡丹皮、白花蛇草、茵陈、栀子、黄芪、五味子、茯苓、陈皮、甘草。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服,服5剂。服完5剂后来医院复查。ALT 546u/L,ASL 382u/L,转肽酶 268u/L,效不更方再服7剂。3月23日来院复查肝功:ALT 318u/L,AST 206u/L,转肽酶 202u/L,血胆红素阳性。患者自觉明显好转,乏力好转,饮食增加,面色晦暗不明显,尿色较前清,脉较前有力。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症状,在上方的基础上略有加减,再服10剂,服完后,再次来院复查尿常规和肝功能。尿胆红素已转阴,肝功ALT、AST、血胆红素均正常,只有转肽酶还在82u/L。继服上方7剂,于3月31日再次来院复查,尿、肝功能均正常,患者自觉一身轻松,饮食正常,睡眠及二便均正常,再服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患者一切正常。
2 病因病机
AIH在中医学中没有此病名。可见于“黄疸”“痞满”“胁痛”等病症中。《景岳全书 黄疸》中指出:阴黄之病何以致然?必以七情伤脏,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之色自见于外。脾气虚,脾充血功能减弱或亢进,可见“黄疸”之症。而胁痛,多见于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所致。至于痞满则多以情绪抑郁恼怒和情志不畅所引起。
3 辨证
该患者症见面目暗黄,皮肤瘙痒,右胁下胀痛不适,腹部闷胀,舌质紫暗有瘀斑点,脉弦细,肝功明显异常(ANA阳性)。此症应属中医的肝气郁结,瘀血阻络引起。因此,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佐以清热解毒,方用加味逍遥散和四物汤加减治疗,而取得了的疗效。
4 讨论
现代西医认为AIH的疾病有其易感性和临床病程有极强的遗传学因素,自身抗原抗体的活化效应可被遗传因素影响。现代中医认为AIH病位在肝、胆、脾、肾,其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而思虑过多,性格躁怒者,性情不随,肝气不舒,瘀血内阻。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雍阻中焦,临床表现食欲减退,脾胃虚弱,面色萎黄;肝气不舒,瘀血内阻,疏泄不利,导致胆汁疏泄失常,胆液溢于皮肤之外,造成身目黄染。因阻滞气机,则胁肋痛。瘀血内阻,血毒内生,皮肤失于濡养则皮肤瘙痒。久病及肾或先天不足,阴虚火旺则低热不退。以上病因而生发诸证。
笔者在医疗实践中,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从调理脾胃、疏肝利胆、活血化瘀、滋补中气,佐以清热解毒,并进行心理疏导,临床AIH取得了良好效果,而且疗效持久,不易复发,毒副作用小,又经济,能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同道深入研究而丰富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邱德凯,马雄.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