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一个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的高流行区,据200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全国3岁以上人群HBV总感染率达50.04%,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平均约为9.09%[1],据此估计,我国有HBsAg携带者约1.2亿人,自199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免疫规划管理以来,各地区乙肝控制已取得显著成效。为了解红古区3岁以上人群目前的HBsAg携带率及免疫状况,我所自2010年7—9月暑假期间对全区3岁以上人群进行了HBV感染情况筛查,现将表面抗原(HBsAg)及表面抗体(HBsAb)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红古区海石湾镇3岁以上人群作为普查对象,本次筛查2550例,其中男1190例,女1360例,年龄跨度3~71岁。
1.2 方法
每个检查对象抽取静脉血3ml,分离血清,采用免疫层析法,使用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BV标志物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中五项HBV标志物。所有操作及结果判定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试剂盒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2.1 (1)在2550例乙肝系列检测中HBsAg
阳性人数104例,阳性率4.08%,其中男性检测1190人,HBsAg阳性人数43例,阳性率为3.61%;女性检测1360人,HBsAg阳性人数61例,阳性率为4.49%。男性组和女性组HBsA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1.23,P>0.1)。其中50岁以上年龄组HBsAg阳性率最高,其次是21~30岁年龄组,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97.76,P<0.005)。见表1。
(2)在2550例乙肝系列检测中,HBsAb阳性635例,阳性率为24.90%。其中男性检测1190人,HBsAb阳性301例,阳性率为25.29%;女性检测1360人,HBsAb阳性334例,阳性率为24.56%。在男性组和女性组中HBsAb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1.83 P>0.1)。其中3~10岁年龄组HBsAb阳性率最高,为37.74%;50岁以上年龄组HBsAb阳性率最低,为12.00%。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高HBsAb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各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3.25 P<0.005)。见表2。表1 红古区3岁以上人群HBsAg阳性情况调查表表2 红古区3岁以上人群HBsAb阳性情况调查表
3 讨论
本次筛查中, HBsAg总阳性率为4.08%,明显低于全国3岁以上人群HBsAg阳性率(9.09%)水平 [1],说明本地区近几年乙肝防治工作成绩显著。从表1可以看出,3~10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这与我国近年来将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把新生儿、适龄儿童作为重点预防对象,通过阻断HBV在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使低龄儿童HBV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有关。但这一工作仍要加强,重点是做好婚前及孕期保健,及早筛查出HBV感染病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母婴阻断。50岁以上年龄组HBsAg阳性率最高,21~30岁年龄组次之,说明我们在重视婴幼儿乙肝防治工作的同时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乙肝免疫接种工作重视不够,这是影响成年人HBsAg阳性率偏高的直接原因。而HBV感染不易转阴造成携带率不断积累是50岁以上人群HBsAg阳性率高的又一原因。21~30岁年龄段的人群社会交往比较广泛,使感染机会增多,从而造成水平传播 。第二军医大科研人员曾用免疫电镜在HBsAg阳性者汗液中查见HBV颗粒,证实HBV在生活中经密切接触可以传播。HBV还存在于感染者的血、尿、唾液等分泌物中,极易污染周围的公共用品,从而增大了HBV水平传播的可能性。检查者中的HBV携带者绝大多数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时才被发现,作为传染源其潜在危害性极大,尤其是其中HBsAg及HBeAg均阳性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因此,定期开展乙肝普查,及时发现患有乙肝的患者和携带者,对其实施HBV血清标志物检测,有条件的对阳性者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判断病毒复制程度和传染性的强弱。对已感染HBV者应加强管理,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其HBsAg阳性率男女性别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本次筛查中,HBsAb阳性率为24.90%,低于梁晓峰等[1]报道的全国3岁以上人群HBsAb阳性率(37.48%)。3~10岁年龄组的阳性率为37.74%,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HBsAb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近年来国家实行新生儿免疫接种,其有效地保护了低龄人群。甘肃省2002年乙肝疫苗免疫覆盖率已达到约75%[2]。但本组资料显示3~10岁年龄组抗-HBs阳性率与我省乙肝疫苗免疫覆盖率之间比较存在一定差距,这与该人群幼年时接种乙肝疫苗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消失或免疫接种失败有关。国内亦有人主张在3年内追加免疫[3] ,以期提高儿童HBsAb阳性率。另外疫苗在接种过程中操作的不规范,疫苗储存运输不当使疫苗失效等原因也可导致受种者免疫接种失败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从而成为易感人群。这提示我们在此次普查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规范疫苗接种操作程序,加强冷链运转管理 。对未感染HBV、又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应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在接种乙肝疫苗后,还应及时检测保护性抗体水平;对免疫接种失败,未产生保护性抗体者应反复多次接种,以期产生保护性抗体,提高人群的保护率;对有肝病家族史或有经输注途径传播等高危因素的HBV易感人群,应采用乙肝疫苗加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接种方式,提高预防效果。本组资料HBsAb阳性率男女性别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王克珍报道的结果相符[4] 。总之,要有效预防HBV感染、传播,就要求我们应在重点做好计划免疫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乙肝防治卫生宣教工作,通过制定成人免疫接种方案并定期进行大规模查漏补种等手段提高成年人乙肝疫苗接种率,在该地区人群中建立乙肝免疫屏障,从而有效控制红古区乙肝的流行与蔓延。
【参考文献】
1 梁晓峰,陈园生.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55-658.
2 李志群,梁建华,王大虎,等.2004年广州市乙型肝炎流行状况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5,31(3):19-20.
3 庄辉.我国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探讨.http://www.infectcma.org.cn/images/uploadfile/news_2005101714735.pdf
4 王克珍,安社刚.乙型肝炎标志物分析5009例.中华医药杂志,2004,7(7):35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