氩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来源:nylw.net 作者:作者:冯立群,孙 亭 发表于:2010-08-12 13:39  点击:
【关健词】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眼底荧光造影; 氩激光;
【摘要】 目的:观察氩离子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89例(93只眼)的中浆病人行氩激光治疗,根据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喷出型者36只眼,圆点扩大型者57只眼。结果:93只眼均达到临床治愈,其中激光一次治愈91只眼,二次治愈2只眼,无并发症发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简称中浆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眼底疾病,激光光凝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回顾分析2005年至2009年应用氩激光治疗中浆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治疗对象 通过常规眼前节、直接检眼镜和日本TOCPON公司TRC-50IX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机,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 FFA)检查确诊为中浆病者89例(93只眼),其中男76例,女13例;双眼发病4例,48只左眼,45只右眼。年龄21~59岁,病程1周至2个月,患者未合并眼部其他疾病。视力≤0.3者19只眼,0.4~0.6者63只眼,0.8~1.0者8只眼,>1.0者3只眼。自觉症状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等。使用日本TOCPON-MAGEnet2000TM眼底摄影成像系统显示荧光渗漏点为喷出型者36只眼,圆点扩大型者57只眼。病变位于中心凹和无血管区250 μm以外86只眼,渗漏点在中心凹和无血管区内的7只眼。

  1.2 治疗方法 复方托品酰胺散瞳,表面麻醉,放置接触镜,采用美国科以人公司Novus2000氩离子激光机,根据一周内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图像,对准最初的渗漏点进行氩激光直接光凝渗漏点,使用波长514.5 nm的氩绿激光。激光参数:光斑直径75~100 μm,曝光时间0.1 s,功率50~100 mW,1~5个光凝点,光斑处视网膜轻微发灰,呈Ⅰ级反应。位于中心凹和无血管区的渗漏点,采用间接光凝法,即在远离中心凹盘状视网膜脱离边缘半周或一周光凝数点或数十点,分1~2排;对于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在脱离边缘光凝1~2排或行脱离区内的格栅光凝,激光斑均为Ⅰ级反应。

  1.3 疗效评判 有效:自觉症状消失,视力提高≥国际标准视力表2行,眼底镜下视网膜水肿渗出吸收,或经FFA检查渗漏点消失。

  2 结果

  2.1 治疗前视力≤0.3者19只眼,0.4~0.6者63只眼,0.8~1.0者8只眼,>1.0者3只眼。治疗后4周视力≤0.3者7只眼,0.4~0.6者34只眼,0.8~1.0者38只眼,>1.0者14只眼。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光凝后1周52只眼眼前黑影、视物变形等症状改善,视网膜部分水肿消退;治疗后2周81只眼眼前黑影、视物变形症状消失,视网膜大部分水肿消退;治疗后3周,2只眼自诉症状未明显好转,检查眼底见黄斑区视网膜仍有水肿,复查FFA见渗漏点未完全封闭,给予加强光凝一次;治疗后4周93只眼视物变形和中心暗点症状消失,浆液性渗出吸收,黄斑区水肿消退。其中19例(21眼)1~6个月后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随访,未见荧光渗漏点。

  3 讨论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眼底疾病,本病多见于健康状况良好的青壮年男性(25~50岁),单眼或双眼发病,通常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但可复发。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近年脉络膜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显示脉络膜血管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原发受累部位,在FFA的RPE渗漏灶下方的脉络膜着染。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浆液性RPE脱离,后者进一步诱发RPE屏障功能破坏,导致RPE渗漏和后极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1]。荧光造影所见的渗漏形态有喷出型与圆点扩大型,发病机制是一样的。形态可能与病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或渗液的多少等因素有关。喷出型多见于疾病的早期和水肿剧烈的病例,晚期或视网膜下积液较少的病例呈圆点扩大型,渗漏的类型可以相互转化[2]。虽然本病是自限性疾病,但如果黄斑区长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细胞外节与RPE细胞绒毛突的生理嵌合将不可能恢复正常,病程越长,这种嵌合越不完善,视功能恢复也越差。故而,临床上的一部分患者虽然视力可恢复较好,但对比敏感度、后像恢复时间却长期受影响[3]。部分病例病程较长,最终造成明显的视力损害[4]。

  氩离子激光光凝的目的主要是有效地封闭色素上皮渗漏点,促进神经上皮下液体吸收,使病情迅速得到改善。其机制可能是一方面激光破坏失代偿的色素上皮细胞和刺激周围正常色素上皮细胞增殖,形成新的脱色素上皮细胞;另一方面,光凝可能形成一自由通道,由于脉络膜的抽吸作用,使神经上皮下液体经该通道流向脉络膜,从而使之被吸收[5]。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是激光治疗前必须进行的检查项目,应在激光光凝治疗前2~3 d内进行,不能超过1周,以确保光凝位置的可靠性。使用高分辨率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更能确定色素上皮渗漏点的位置及形态,神经上皮及色素上皮脱离的大小及位置。通过对渗漏点部位、范围、大小与数量仔细鉴定,指导光凝治疗,提高激光光凝的准确性,减少对正常视网膜组织的损伤。接近中心凹及其无血管区的渗漏点,需特别注意,要严格控制激光输出功率及仔细光凝,以光斑处出现轻淡灰色,呈Ⅰ级反应即可。Ⅰ级反应可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但不损伤光感受器细胞,继而新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紧密连接形成,由于光感受器细胞未受影响而不影响患者视力[6]。激光治疗可以缩短病程,促进视力恢复,尽快消除视觉障碍,但不能阻止复发。

【参考文献】
  1] 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6-207.

  [2] 梁树今,廖菊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释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138.

  [3] Piccolino FC,de la longrais RR,Ravera G.The foveal photoreceptor layer and visual acuity loss in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J].Am J Ophthalmol,2005,139:87-99.

  [4] 李瑞峰.眼科激光治疗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3.

  [5] 李绍珍. 眼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50.

  [6] 罗清礼,王琳,吴海英.激光光凝后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和脉络膜超微结构改变[J]. 中华眼科杂志,2004, 40(10): 659.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