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导推降低肌张力不同频率选用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余亚兰 宋虎杰 发表于:2014-04-09 13:17  点击:
【关健词】经络导推;肌张力;频率选用;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运用经络导推降低肌张力时10HZ与60HZ频率的不同选用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单纯性肌张力增高且伴有局部肌肉群挛缩,僵硬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对照组:给予10HZ的频率治疗,治疗组:给予60HZ与10HZ两种频率交替、结合运用,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及治疗三个月后进行肌张力测定。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肌肉弹性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73.3%,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60H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74-01
  经络导推是经络导平治疗仪三大功能(导平针灸、导平推拿、导平输气)中的一种,它是利用一种特制的导推轮与仪器相连接,作用于人体的病变肌及病变肌的拮抗肌进行动态定面的治疗来达到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改善肌肉萎缩情况,提高肌力等作用。经过这几年的临床观察,导推在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改善肌肉萎缩等领域确已取得了良好而确切的效果,但鉴于其治疗时无论何种病情的肌张力增高均仅采用10HZ的频率,太过局限。为了更好地提高疗效,现根据患者病情大胆地尝试采用10 HZ与60 HZ相结合分病情、分部位的选择频率,经临床验证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一 资料
  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60例,全部来源于本院接受治疗并符合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2006年8月,长沙)的诊断标准及分型的患儿[1]。依入院时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3岁6月,最大14岁5月;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5岁;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2.诊断及纳入标准:
  2.1诊断标准:依据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2006年8月,长沙)的诊断标准及分型[1];
  2.2纳入标准:①符合痉挛性脑瘫的诊断标准;②单纯性肌张力增高,局部有挛缩块,局部肌肉弹性较差且较僵硬着; ③无皮肤破损、皮肤传染性疾病者;④治疗满3个月者;⑤监护人理解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凡符合以上情况的患儿可纳入试验病例。
  3.排除标准
  ①其它型脑瘫患儿;
  ②无局部有挛缩块,局部肌肉弹性较差且较僵硬着;
  ③皮肤有破损、感染及传染性疾病以及有出血及出血倾向的患者。
  ④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或未按规定疗程完成治疗者。
  二 治疗方法:
  1.对照组:治疗仪器选用:ZDL-501型电子经穴治疗仪。具体方法步骤如下:①接诊后对患者进行一般检查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治疗部位;②极性选择:导推轮接“—”极,配穴接“+”极;③频率均选用:10HZ;④电量强度:以患儿耐受量为度。⑤手法:主要以揉、揉移、拉、压、推、滚等为主综合运用;⑥导推介质:选用我院特制的痉瘫导推液;治疗 1日1次、一周治疗5天,休息2天,一个月为一小疗程,三个月为一大疗程。
  2.治疗组:仪器选用同对照组。具体方法步骤如下:①先根据对患者的一般检查选择和判断治疗部位。②极性选择:导推轮接“—”极,配穴接“+”极。③频率的选用:基础频率为10HZ,有挛缩、僵硬状态的肌群治疗过程中先选用10HZ治疗两周,后将频率调整至60HZ,治疗2周到1个月。然后再调换为10HZ治疗2周,周而复始,交替应用。或同一肌群在同一次治疗中先用10HZ治疗一半时间,再用60HZ加大强度治疗一半时间。④电量强度:以患儿耐受量为度。⑤手法:主要以揉、揉移、拉法为主,配合压、移、推、滚等手法,将上述导推手法灵活交替选择运用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结束后在治疗部位施以按摩手法以进一步放松肌肉。⑥导推介质:选用我院特制的痉瘫导推液,药物组成同痉瘫熏蒸剂,在治疗的过程中将此药液涂于导推器及治疗部位上,每次每部位适量。1日1次,一周治疗5天,休息2天,一个月为一小疗程,三个月为一大疗程。
  ★在两组治疗方法中美味患儿的治疗时间的把握为:每处肌肉的治疗可根据患儿的年龄大小、肌肉群的大小等将时间把握在5-20分钟之内,每一位患者每一次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60分钟。
  三 疗效判定标准与疗效
  1.肌张力的评定:按照改良Ashworth量表[2]﹙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进行治疗前后肌张力的评定。0 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1+ 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1/2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2 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3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2.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肌张力恢复正常或降低2 级以上,挛缩、僵硬的肌群能够得到明显的放松,肌肉挛缩块明显变软,有弹性,异常姿势大部分纠正;有效:治疗后肌张力降低1 级,挛缩、僵硬的肌群得到一定的放松,肌肉的弹性得到一定的改善,异常姿势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肌张力无改善。
  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ass17.0版软件进行分析。两组之间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经络导推疗法在降低肌张力方面疗效肯定,经统计学分析后得出治疗组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皮肤弹性等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疗效进行比较(p<0.01)有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经络导推60HZ与10HZ两种频率交替、结合运用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见下表:
  ﹡注:v=2, X2=9.84, P<0.01
  四 讨论及体会
  经络导平治疗仪有2.5HZ、10HZ、60HZ三种频率,属于一个高压、低频脉冲电疗的范围,低频电对运动神经和肌肉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10HZ,可引起肌肉单收缩;25—50HZ可引起肌肉僵直收缩;100HZ引起肌肉收缩减弱或消失。
  我们利用经络导推来降低肌张力,主要是因为通过电刺激痉挛肌及肌腱内的高尔基氏张力感受器来达到反射性抑制肌张力的目的,以及通过电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来达到使拮抗肌收缩而起到交互抑制痉挛肌肌张力的目的,再加上揉、拉、推、滚等多种推拿手法的运用对痉挛的肌肉起到牵拉的作用从而综合力量降低肌张力。综上所述,各频率对运动神经及肌肉的作用来看,60HZ对肌肉的刺激已达到僵直的状态,较10HZ收缩的力量大,我们知道最大的紧张得到最大的放松,所以会出现用60HZ来缓解挛缩、僵硬的肌肉群时效果较明显的情况,但也因为60HZ引起的是肌肉僵直收缩,这样时间过久可能就会引起肌肉产生疲劳感,故在一定的60HZ频率治疗后要调整为10HZ进行治疗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让肌肉能有个较好的休息时间,不易产生疲劳。因笔者暂时仅尝试了对于伴局部肌肉挛缩、僵硬的病例的治疗,对于其它类型的肌张力增高,是否符合此法还有待于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的尝试验证。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