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验过程
本课题采用组块模式对12例健康青年志愿者,按随机原则进行试验,具体操作是:先让志愿者在核磁共振床上静息6分钟,再进行手法操作3分钟,再静息6分钟,共15分钟,两次试验的间隔时间为一周。将一指禅推太溪穴、指压太溪穴的刺激进行fMRI扫描,获取数据。
2使用的试验设备及参数
我们使用的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5T的核磁共振扫描仪。T1解剖像(反转自旋回波序列);TR/TE/TI:3544/15/350ms翻转角flip angle90°层数:22层。层厚/层间距:5.0/1.0mm FOV:23cm×23cm激励次数(NEX)1扫描时间:2:32分。功能像(BOLD)(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 EPI)TR/TE:2000/50ms翻转角(flip angle)90°层数:22层。层厚/层间距:5.0/1.0mm,视野(FOV)23cm×23cm,距阵64×64扫描时间:15:08分。全脑容积3D扫描TR25ms,TE4.1ms,翻转角(mp angle)30°,视野(FOV)23em×23cm,距阵256x256,层数130,层厚1.1mm,无间距,激励次数(NEX)1,扫描时间为3:34分
3数据分析
试验结束后,我们使用SPM8软件经过格式转换(DICOM)、头动校正(Realignment)、空间标准化(Normalization)、空间平滑(Smooth)进行预处理后,分别进行个体统计、分组群体统计,用单样本t检验,取P<0.05,K>30,uncorected,得出相应数据,观察脑激活图,再将MNI坐标转换为Talairach坐标,查看相应脑激活区。最后对所得出的脑激活区进行分析。
由表1、图1可以看出,一指禅推右侧太溪穴主要激活脑区为,右顶叶中央后回(BA2、3),左小脑,右边缘叶海马旁回、钩回(BA28),左颞叶颞上回、颞中回(BA22、37、38),左脑岛(BAl3),左枕中回(BAl9),左额叶额上回、额中回、内侧额回(BA8、9、10、),左脑干红核,右颞叶颞上回、颞中回(BA39),右顶叶角回(BA39),左顶叶楔前叶(BAl9)、左边缘叶扣带回(BA24),双侧丘脑,左尾状体,左屏状核。
由表2、图2可以看出,指压右侧太溪穴主要激活脑区为,左额叶中央前回(BA4)双侧额叶内侧额回(BA6),左小脑前叶、左小脑后叶小脑扁桃体、右小脑山顶,左边缘叶海马旁回(BA28)
4分析及讨论
4.1刺激单侧穴位可激活双侧大脑脑区,有时显示为单侧激活像素较高,其机理尚不明确。
4.2相同点
一指禅推和按太溪穴均能激活BA28区。该区为后内嗅皮层,每侧皮质均接受双侧嗅神经传人的冲动,而且属于边缘叶,可参与高级神经、精神(情绪和记忆)和内脏的活动,该区被激活说明太溪穴和嗅觉及高级神经、精神及内脏活动有关。
4.3不同点BA4区、BA6区为皮质运动区,在指压法作用于太溪时激活,可能按法引起躯体局部肌肉收缩有关。而运用一指禅手法推太溪穴可激活,BA3区、BA2区为皮质感觉区,BA8区、BAl9区这两个区都和眼睛运动有关,BA22区为听觉语言中枢。在一指禅推太溪组中,可见到额叶前部的9区、10区,24区、32区、31区、38区被激活,9区、10区,与智力和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24区、31区、32区、38区这几个区均为边缘叶的一部分,参与高级神经、精神(情绪和记忆等)和内脏活动;一指禅推太溪穴组时,还有13区被激活,13区为脑岛,其功能与内脏感觉和运动有关。可以说明用一指禅手法较指压法更容易激活高级神经、精神和内脏活动。
4.4两组试验中不同程度有丘脑、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红核及小脑的激活区,其中丘脑是各种感觉(嗅觉除外)传导的皮质下中枢和中继站,其对运动系统、感觉系统、边缘系统、上行网状系统和大脑皮质的活动发生着重要影响。尾状核和豆状核、屏状核、红核是基底节的一部分,其与大脑皮质及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反射,也参与复杂行为的调节。小脑主要维持躯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说明应用一指禅推或指压太溪产生感觉和运动等信息,需要经过丘脑、基底节及小脑等调节或传导,也可能和推拿太溪对于以上部位有一定调节和治疗作用。综上所述,总结如下:
2.一指禅推法和指压法不同之处:一指禅推太溪穴与指压太溪穴相比,显示用一指禅法激活了更多的脑区,尤其是在听觉区,高级神经、精神活动和内脏活动等方面。
创新之处:本课题采用一指禅推法和指压法作用于穴位,应用fMRI观察相应激活脑区: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发现,在课题中初步揭示了一指禅法和指压法的激活脑区不同,也属创新之处。希望能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加深研究,进一步明确二者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