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1日皖南事变发生后,自然科学座谈会的成员义愤填膺,毅然前往新华社所在地,公开表示他们的慰问、哀悼和愤慨。梁希、金善宝还捐款给抗日将士制作寒衣,受到中共南方局负责人的赞誉。参加自然科学座谈会的许多
1941年1月1日“皖南事变”发生后,自然科学座谈会的成员义愤填膺,毅然前往新华社所在地,公开表示他们的慰问、哀悼和愤慨。梁希、金善宝还捐款给抗日将士制作寒衣,受到中共南方局负责人的赞誉。参加“自然科学座谈会”的许多人,包括梁希、金善宝等,都想去延安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留在重庆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中共的说服工作,经过认真考虑这些教授才留了下来。1944年底,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大西南地区发动新的进攻,国民党军队又经历了豫湘桂大溃败,而当时国统区军事、政治、经济危机全面加剧,中华民族再次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感召下,国统区的宪政运动、抗日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于是,抗战时期从各地来到重庆的文教、科学技术界的人士,纷纷联合,组织社团,希望整合分散的力量,“施压”国民党政府进行民主政治改革,凝聚和动员全国力量来打败日本侵略者。1944年底,抗战胜利的形势日趋明朗,重庆科技、文化和教育界的民主人士通过走访、会餐等形式聚会,互相讨论,交换看法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成立固定的永久性组织的时机日益成熟,于是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支持、帮助下,由许德珩、潘菽、梁希、黎锦熙、劳君展、涂长望、张雪岩、黄国漳、叶丁易、税西恒等人发起成立了“民主科学座谈会”,倡导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科学精神,讨论民主与抗战问题,倡导团结、民主、抗战到底,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决心为实现人民民主与发展人民科学而奋斗。座谈会的主要发起人许德珩早年受民主主义革命思潮的深刻影响,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也是与中共有深远友谊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经周恩来、潘梓年授意,由潘菽介绍,参加“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同志,如梁希、涂长望、谢立惠等人先后分批以个人身份参加了“民主科学座谈会” [2]。
(二)从“民主科学座谈会”、“九三座谈会”再到“九三学社”
抗战后期,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力量得以不断壮大,再加上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对象和范围的进一步拓展,抗日民主力量(包括抗日小党派、爱国民主知识分子)也在迅速增加,但相对缺乏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意识到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周恩来指示《新华日报》社负责同志,指导和协助“自然科学座谈会”深入发展的同时,为团结更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需要组织范围较广泛的、公开的科学团体,因此,1944年底南方局开始大力支持筹备建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为此做了大量而细致的统战工作,使得“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科协)能在1945年7月1日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所在地正式成立,吸纳了包括竺可桢、李四光、任鸿隽、丁燮林、严济慈等科学家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者100多人加入。中国科协明确提出:必须把致力于“科学救国”、“科学建国”的科学工作者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并与广大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坚持抗战到底,反对分裂,反对投降,打倒帝国主义的侵略,摧毁封建独裁的压迫,建立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新中国。
与此同时,1944年冬,许德珩在周恩来的启发下,邀集潘菽、税西恒、黄国璋等人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同时决定把“自然科学座谈会”与“民主科学座谈会”合并,使“民主科学座谈会”成为一个科学技术界、文化教育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的民主政团,也吸收了部分国民党左派人士加入,如褚辅成、张西曼、孟宪章、吴藻溪等人。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许德珩等人决定将“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1946年1月9日,他们又成立九三学社筹备委员会,负责组社工作。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青年大厦正式召开成立大会,发表成立宣言,明确提出“本社同仁,即本着‘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并一致赞成中共中央的政策主张,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大会选举产生了包括许德珩在内的16人为理事,梁希等8人为监事。
抗战胜利后九三学社总社迁往北京,社员亦绝大部分离开四川,许德珩负责上海九三分社,梁希、潘菽负责南京九三分社,重庆九三分社主要由谢立惠负责。各分社常与各地区的民主党派及群众团体联合起来共同与反动政权作政治斗争,取得了积极成果,扩大了社会政治影响,有力地支援了全民的抗战。
三、九三学社主要成员在学社成立前的抗战事迹
(一)许德珩的抗战事迹
许德珩早期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五四运动中是北京学生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作为九三学社首任主席的许德珩,一生中与中国共产党有着许多默契的合作。
在九三学社成立之前,他以个人的名义积极和共产党保持接触。1920年,许德珩赴法勤工俭学期间与中共旅欧支部的周恩来、徐特立等建立了联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4年后日本变本加厉侵略中国,为了掀起抗日救国的浪潮,北平十五所大学上万学生上街示威游行,强烈要求国民政府积极主动抗日,爆发了举世震惊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学生运动。当时,许德珩、劳君展夫妇始终与学生们在一起,不畏寒冬腊月的严寒和国民党的镇压,强烈抗议国民党政府的软弱和卖国不抵抗政策。当天晚上,清华大学约请他去讲演,他们夫妇又毅然前往,以实际行动声援和支持学生的进步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周恩来的建议,许德珩回江西任江西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动员抗战保卫家乡。1936年秋,许德珩夫妇得知延安物资供应困难,即用自己仅有的钱财在北平买了布鞋、怀表和火腿等,以北京大学教授们的名义托中共地下党员徐冰等人设法转送给在陕北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1936年西安事变后,许德珩积极拥护中共中央的正确决策,进一步团结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围。1938年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大会在重庆召开时,远在新加坡的参政员陈嘉庚拍来“电报提案”,这个提案仅11个字:“官吏谈和者以汉奸论罪”。按规定,要有12人签字的提案才有效。而大会主席汪精卫是个主和的投降派,他强烈反对该提案,认为那只是一个人的提案不值得讨论。此时,作为参议员的许德珩率先在陈嘉庚的提案上签字,不到几分钟,在该提案上签字的参政员达20多人,提案获得通过。1年后,汪精卫公开叛变,许德珩在重庆出席一届四次参政会时又提了缉拿、法办汪精卫叛国投敌的提案。同时,许德珩与潘菽、梁希、黎锦熙、劳君展、涂长望等人发起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经常参与讨论交流,积极参与国统区的民主宪政运动,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独裁,赞成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