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象关坐落在云南省禄丰县金山镇炼象关村委会境内,距昆明80公里,距楚雄86公里,禄丰县城18公里,总耕地面积1290亩,关城面积约0.5平方公里,由9个村民小组组成,小集镇常住人口1210人,常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18℃。是省内现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一个古关隘。
一、炼象关历史沿革
炼象关是从昆明至大理古都沿途遗存的“九关十八铺”中第三关,即昆明碧鸡关、土官老鸦关到炼象关。炼象一名,始称于元代,因该地有红色巍峨的高山,远远望去其形如经火炼过的大象而得名。炼象关防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从关口到关尾全长900米,建有五座关楼(炼象关关楼、重关楼、观音阁楼、过街楼、登门楼),一座石拱桥和数十家盐商庭院实为罕见。炼象关古驿道宽5米,用当地坚硬的青石铺就,经多年风雨剥蚀后,依然可清晰地看到当年马蹄留下的印痕。是西南丝绸之路和明清时期滇西经济命脉的重要驿站,历史上商业文化相当发达。据史料载,1930年清查户口统计,当时炼象关有商户、农户1400多户,6500多人。炼象关兴于盐业的运转,禄丰境内黑井、琅井、元永井、中心井、阿井等多处盐井的盐(每年30000多斤)要从炼象关转运各地。炼象关的兴盐号、恒源号等数十家盐号的盐块常年都码得像山一样。盐从这里转运,也从外地运来各种货物在这里集散。大量的丝绸、茶叶、货物和马帮从炼象关经过。据当地老人汪世珍介绍:当年马帮不断,商贾云集,一天中,最少有上百匹,多时有上千匹马帮过往。由于盐业的转运和马帮的过往,造就了以马帮文化、盐文化为核心的民风民俗,古建筑、沿街铺台浓郁别致。
二、炼象关的历史文化及特点
素有盐商云集,万马归槽——商贸活跃的炼象关古村,历史悠久,多元文化荟萃,由于因盐而兴、因盐而衰,孕育了内涵独特、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异彩纷呈的民风民俗和内容丰富,融汇包容的古建筑文化,至今仍保留着较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古民居、宗教、牌坊、楼阁、风貌依旧,历史文化脉络清晰,特色鲜明。保存着较完整的寺庙、坊、民居、古刻、木雕、遗址,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等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独特的地理环境,传统风貌的古建筑为底蕴,人文环境相结合,成为云南独特的古建筑文化博物馆。
(1)历史文化。炼象关、三华寺、重关楼等五座关楼为代表的古建筑,以刘家大院为代表的古民居,以衍庆桥为代表的古石桥,以三华寺为主体的宗教、儒学文化资源,以翠绿山体、潺潺流水为主体的古村特色景观资源,展现的是炼象关古建筑、古寺、古民居、古石桥、古街巷等多处保护文物,叙述着悠久灿烂的历史遗迹。
炼象关的集镇格局形成于明、盛于清,盐商文明造就炼象关雄关,古道驿站、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以商铺、关隘为中心,以儒学文化为依托的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历史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名人轶节一道堪称“明清社会活化石”。
(2)人文精神。清朝康熙年间,出现了私人授学;1908年,出现公办学校;1924年成立初等小学校;1928年,公学停办,但私学复兴;1929年初等小学改为初、高级两等小学校;1941年,改为炼象关中心学校,这些都体现了炼象关“文教昌明”。文化活动中心百年戏台尽展琴棋书画,居民均有医疗保障,老少日暖融融,洞经古乐、说古书、云南花灯各其所好,大碗茶中品出古今中外小镇巷苍海桑田市井新曲。
(3)历史事件。说起炼象关,许多人从杨家庄(320国道)多次与它擦肩而过,却不曾留意,不知道它的存在,也不知道这里藏着一段段被风月侵蚀而又令人惊叹的繁华与辉煌。然而,古老的炼象关是“扼九郡之咽喉,实西迤之锁匙”,古隘风云雄关,历来是兵争要冲,悠久千里古道上的炼象关素有“盐商云集、万马归槽”的国防商业要冲地位。建兴三年(公元222年),诸葛亮南征渡泸后经黑井、广通到禄丰,施计抢占了炼象关后才得了顺利平填;明洪武十九年,安徽凤阳府张善一族充军而来,后因战功,授炼象关百户一职,从1393年至1698年三百多年,张家十八代世袭此职;从咸丰四年至同治八年(1854—1869年)的15年中,义军与清军先后争夺炼象关五次,兵折数千。1927年7月,卢汉中队抢占了炼象关后,在县城东南白塔山激战了半个月,禄丰提供军粮1200石。
由于炼象关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以古建筑为核心,以古村集镇为载体、兼有人文,自然景观,内涵独特,特色明显,具有很高的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和具有省级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002年2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8月,又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60个旅游特色小镇22个开发建设型之一;2006年,被州人民政府列为楚雄州四个旅游小镇开发建设项目之一;禄丰县、金山镇已将炼象关列入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保护开发建设。
三、切实加大对炼象的保护力度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和再生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各级各部门要提高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炼象关认识,上下联动进一步加快对炼象关省级历史文化民村的保护力度,全面提升炼象关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品位,全力打造炼象关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品牌,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全面加强对炼象关的保护和管理。
(二)高度重视炼象关的保护工作
炼象关2002年就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投入资金保护好炼象关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炼象关的五座关楼、石桥、古街、民居庭院和与炼象关相对应的“三华寺”宗教文化。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部分资金对炼象关3座关楼进行了修缮保护,但是还有2座关楼、三华寺和一些民居庭院面临倒塌,急需进行修缮保护,以让前人留下的关隘历史文化、宗教历史文化资源和建筑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发扬。
四、在保护炼象关历史文化遗迹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炼象关
(一)对炼象关历史文化遗迹重点加以保护
炼象关至今有360多年的历史,炼象关五座关楼、三华寺和古民居庭院都是古建筑,年代久远,历经沧桑,大多古建筑物梁、椽腐朽,墙壁倒塌。2002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金山镇多渠道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先后编制完成了《炼象关古村历史环境保护与开发详细规划》、《炼象关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炼象关历史文化名村建设规划》《炼象关旅游小镇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炼象关临街建筑仿古规划》、《炼象关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根据规划要求,按照“修旧如旧、保护原貌”的原则,对炼象关的乡村道路、古街面石板路及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整治,修复了炼象关主关楼、重关楼、过街楼和衍庆桥,搬迁了“三华寺”内腰站小学,搬迁了影响关楼修复工程的14户农户,征用拆迁安置地7.03亩,安置拆迁住户14户,切实加强了对炼象关的保护工作和日常综合管理。严格核发“两证一书”对古(村)内所有房屋改(扩)建修缮进行严格审批把关,坚决制止和处理城建违法行为,严禁与古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出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有效保护了具有传统特色的街巷风貌,承续了炼象关的历史原貌。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