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反叛者—索尔仁尼琴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刘乐 发表于:2011-10-13 14:19  点击:
【关健词】索尔仁尼琴;自由;反叛
索尔仁尼琴不仅是属于苏联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反叛是索尔仁尼琴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他的反叛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一种反叛的的因素,也正是因为他的反叛,彰显了他的价值。索尔仁尼琴是一个天生的反叛者,是一位永

索尔仁尼琴算得上是地道的苏联作家,他生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长在马列主义思想的红旗下,但他却没有成为一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这与他的反叛是分不开的。
  索尔仁尼琴在出生之前就注定了他的反叛性,他是个遗腹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给了他第一次生命,让索尔仁尼琴拥有了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属性,即自然属性。而人的第二属性则是人的社会属性,这是一个被规训的过程,当今社会是一个父权社会,父亲的权威在社会属性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索尔仁尼琴自小缺少父爱,父亲的权威不再,在这一层面上有利于自由思想的迸发,有利于反叛精神的形成。
  仅仅从索尔仁尼琴的出生和父亲的离世看索尔仁尼琴的反叛是远远不够的,这不能说明他能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索尔仁尼琴成为一名杰出的作家并非偶然,他从小就有一颗敏感的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这正是成为一名作家该具备的。索尔仁尼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在10岁时就觉得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作家。并且此后,他也一直为此努力着。
  曲折的人生经历使索尔仁尼琴更深刻的体会到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加之他那敏感的心和敏锐的洞察力和天生的反叛精神,就使他的反叛顺理成章。1942年11月,索尔仁尼琴开赴前线直接参加战斗,因作战英勇,曾两次授勋,正在他等待第三次授勋时,却由于在一封给朋友科卡的信中谈到过对斯大林的不敬,并于1945年2月被捕。7月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被判处8年劳改另加3年流放。很显然,索尔仁尼琴是被冤枉的,他的言论正好处在斯大林专政时期,人们对斯大林有个人崇拜的倾向,所以他理所应当的被捕了。但是,当今社会连上帝都被质疑了,“上帝死了”,难道区区一个斯大林就不可以被质疑吗?
  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的索福克勒斯就说过:“自由是被奴役相对立的一种人的生存状态。”即自由就是不被奴役。而在当时的苏联,人连最起码的言论自由都没有,这不是奴役是什么,人的自由被无情的剥夺,这对于精神麻木,安于现状的人来说也许能够接受,但对于索尔仁尼琴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认为人是有类本质的,即人的自由。自由是先于人的存在的,人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拥有了自由,这种自由多指精神层面的自由,即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这种自由是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正是这种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却被苏联的专制政策无情的剥夺,恰巧索尔仁尼琴是一位完善的人,他意识到作为个体精神的存在,人的精神存在是人的本质存在,而没有了个体精神存在的人就犹如一个躯壳,索尔仁尼琴决不允许自己只作为一个空壳存在,他要在社会黑暗面前表现自我,展示个性,而这些具体的表现在他作品中的反叛。
  无辜锒铛入狱使原本黑暗的世界增添了一份荒诞感,也使索尔仁尼琴那双锐目观察到了隐藏在表象下的社会本质,激起了他先天所具有的反叛。
  而这仅仅是反叛的开始,当时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荒诞,对此十分气愤,但他还没有意识到愤恨背后无形中存在着某种责任与义务,那就是说实话的责任。身处劳改营,让他更加体会到人世的不公。许多劳改犯都是无辜入狱的,有时仅仅是为了凑人数。并且,在劳改营这个小社会中,盗窃犯,强奸犯们称雄称霸,社会渣滓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随意践踏善良人的身体和灵魂。在劳改营这个社会的一角中,索尔仁尼琴瞥见了社会的全景。难道劳改营不就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吗?劳改营的痛苦经历使索尔仁尼琴的反叛力度有增无减,并逐渐意识到,写作是揭露黑暗很好的手段,至此之后,他就利用闲暇时间秘密写作,并想方设法把手稿隐藏起来。此时他只是想写作,写批判,没有别的更多的想法。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使他对写作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提高。1952年,索尔仁尼琴患上了癌症,但他却奇迹般地彻底痊愈了。此后,索尔仁尼琴将此视为神的旨意,目的就是让他替众多的冤屈者道出劳改营的实情。此时,索尔仁尼琴那反叛式的写作就不仅仅是让世人了解真相,而且是无数冤屈者的传声筒,作者要为他们负责。
  索尔仁尼琴不仅在生活中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而且在他的作品中反叛意识得到很好的体现。索尔仁尼琴深知,仅仅在作品中大发牢骚,灌输自己的理论是不能够打动读者的,要想打动读者的内心,就要说实话,反映社会问题。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大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这就先入为主的让读者对作家和作品有了最近本的信任感,这种亲身经历同时还具有作家真实的情感体验,这使作品的情感更加真挚,更具有感染力。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开了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所谓“劳改营文学”的先河。这部作品无论从题材还是人物形象塑造上都与作家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劳改营的痛苦经历使作家写成这部劳改营题材的作品。小说最初题为《854号囚犯》,而854的确就是索尔仁尼琴在劳改营里的编号。索尔仁尼琴本人也从不否认《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写的就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他就是想通过这篇小说来揭露劳改营里的“真相”。所以,舒霍夫身上有索尔仁尼琴的影子这是毋庸置疑的。
  小说从表面上仅仅写了舒霍夫在劳改营里平凡的一天,但隐藏在平凡一天背后的东西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舒霍夫在劳改营那非人的环境中对于伊凡及其他囚犯来说,普通的一天对生命都是残酷的,完全有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人公并未丧失做人应有的底线与尊严,依然保持着俄罗斯人的传统美德。索尔仁尼琴在劳改营期间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如此艰难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条件下,索尔仁尼琴没有卑躬屈膝,没有被现实所打倒,没有放弃人格尊严,始终保持精神的高度自由,他在进行秘密创作,力图希望用写作这种方式与艰难的生存环境及当权社会抗争到底。正如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此刻舒霍夫一无所怨,他既不怨坐牢的时间太久,也不怨一天的日子太长,更不怨星期天又被取消了。现在他觉得能熬过去!谢天谢地,能熬过去,能熬到头!”舒霍夫的态度似乎在传达这样一个命题:对苦难的忍受也表现为一种尊严,面对不公正的命运,活下去就构成了一种抗议,一种胜利。而这种态度似乎也正是索尔仁尼琴想要对读者说的,而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反叛性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反叛犹如平静水面下的波涛汹涌。正如俄国作家西蒙诺夫说过的那样:“它仅仅描写了一天的生活,但作者想要说的关于斯大林个人弥新时期那些痛苦和黑暗的篇页的一切最主要的东西,全都包括在这一天中了。”俄国学者别斯基也说过,索尔仁尼琴讲到了一天、一件事、一户院子,但索尔仁尼琴的一天、一事、一院,是一种提喻,只想善于恶,生与死,人与社会的关系。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