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评价科研工作者个人影响力的指标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但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H指数最大的优势就是把作品的产出量与作品的影响力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考察论文的数量和质量[1-4]。H指数尤其适合对科学家个人科研成就作评估,其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5-7]。在我国较多地采用H指数对国内科技期刊进行评价,但利用H指数评价科研人员个人绩效这一方面,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研究较少[6-8]。本研究则是利用H指数来评价我国科学家的个人绩效。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随机选择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61~70岁年龄段的30名院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我国科学院院士当选年龄最多分布在61~70岁这一年龄段,所占比例为41.54%,且61~70岁的科学院院士也正是年富力强,科学贡献较大的时期,故本文采用61~70岁这一年龄段作为样本的年龄),其中男26名,女4名,年龄(67.0±65.3)岁。采用Thomson Web of Knowledge中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http:∥portal.isiknowledge.com)作为检索文献源,其所收录的文献能覆盖全世界重要影响力的期刊,故从该数据库中检索出的文献可以保证研究对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方 法
借助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作者”、“地址”检索通道搜索出每位院士自2000-2009年间发表的全部论文和综述(只要发表于SCI收录期刊的论文均可被检出),并且根据论文的获取原则仔细检查和筛选,最终计算出每人的H指数。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计算出样本的H指数,特按以下原则进行选取用于统计与分析的论文:(1)所有学术论文和综述,除去book,meeting abstract,letter,editorialmaterial和correction等类型文献。(2)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须为作者本人。(3)论文的第一单位署名为中国科学院(作者只在检索时间内发表的论文能被改录)。(4)作者姓名的不同拼法查全,如Chen RS或Chen R等。
由于选择的时间段、数据库和论文作者单位(必须是中国科学院)等特殊情况,所以计算出每位院士的H指数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因此,我们在选择样本时已基本避免了检索时间段(2000-2009)不是中科院的院士。所检索出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最后加以分析。
2 结 果
2.1 H指数及其它各指数
借助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检索,经统计学方法计算出30名样本的H指数、被引篇数、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的值见表1。30名样本的H指数之和是377,范围2~31,中位数11;论文被引篇数11~5 693,中位数102;论文被引频次范围11~5 693,中位数415;篇均被引频次范围1.38~16.89,中位数4.56。30名院士样本中,北方籍院士6名(20%),其H指数平均值12.87,略高于全部样本的平均值;南方籍院士24名(80%),其H指数平均值10.33,略低于全部样本的平均值,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H指数与样本学历背景
在30名样本中,有留学深造经历的为14名,占46.7%,H指数的平均值为13.2,略高于全部样本的平均值;未出国深造16人(53.3%)的H指数的平均值为11.83,低于全部样本的平均值以及出国留学的人的平均值。在全部样本中,拥有博士学位的院士16名,占样本总数的53.3%,其H指数的平均值为12.30,硕士及硕士以下学历的院士14名(46.7%),H指数的平均值为11.26。
2.3 H指数与样本毕业院校
30名样本中,有6名院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其H指数的平均值为11,另有6名院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H指数的平均值为16.67,其余毕业于其它院校的院士的H指数的平均值为12.36。
3 讨 论
3.1 H指数与院士
本研究中30名样本的H指数平均值为12.56±7.42,其中有7位院士的H指数达到了赫什(Hirsch)提出的“如果在从事科研工作20年后,H指数能达到20,就能够算的上是一名成功的科学家了”这一标准。我们小样本调查表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籍占多数,北方籍的相对较少,说明我国南北差异中也包括文化和教育等的差异。曾经出国留学的院士较未出国留学的院士的平均H指数略高,说明我国的科研资源以及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应努力提高和完善我国的科研资源,为我国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从而提高我国科技水平。我国科学院院士的学历普遍较高,而博士学历的院士的平均H指数高于硕士及硕士以下学位的院士,说明从事科研时间越长,科研成果越处于稳定高产期,所以H指数就高。H指数的高低还与科研领域有关,因为不同学科在研究规模以及属于主流还是边缘学科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生物学家的H指数都偏高,某些传统研究领域的H指数偏低。毕业于复旦大学的6名院士的平均H指数高于中国科技大学和其它院校毕业的院士,而6名院士中有5名是生物系毕业的,说明生命科学研究仍是热点。
3.2 H指数与被引篇数
我们发现,当H指数超过20以后,被引篇数的数量相差较小,是由于H指数超过20的人数相对较少,也充分证实了赫什的“具有相似H指数的作者之间具有可比性”的这一论断。科研人员的积累被引篇数与H指数密切相关,但它不能片面的代表一个科学家的影响力,因为积累被引篇数是该科学家所发表的所有作品反复被引用的情况的积累,也许有的作品被大量的引用,有的作品引用量较小,甚至没有被引用,所以不能评价这些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3-5,9-10]。
3.3 H指数与被引频次
被引频次能够衡量论文的总体影响力,但不能充分证明科学家所发表的每篇文章的质量。例如,院士015的被引频次为217,院士016的被引频次为413,但两者的H指数却都为11,表明被引频次高H指数不一定就高,还要兼顾论文质量的因素。科学家所发表的任何一篇论文被引用了,被引频次就会有所增加,但是作者的影响力会被少数重要的合作论文夸大,或者往往只有少数文章被引次数较高,不代表该作者所有的论文质量都高。
3.4 H指数与篇均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频次能够比较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学者的影响力。从表1中可以看出,院士006与院士007的H指数同为20,但两者篇均被引频次分别为4.66和1.64,说明H指数较篇均被引频次是稳定的,不会因为那些被引次数较低或者为0的作品而受影响,而篇均被引频次则是作品总数很多但会受被引次数小的作品影响导致篇均被引频次变得很小,易造成奖励低产作者而惩罚高产作者。研究表明,H指数与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具有一定相关性。在所选取的30名样本中存在着高作品数低被引次数的特点,即H指数比较高(如在本领域为20以上),则这些作者的科研成果产出质量都比较稳定,他们的H指数与总被引频次之间有着较为稳定的关系;而H指数较小时,H指数与总被引频次成反比(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