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研究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范映红 发表于:2010-10-08 10:25  点击:
【关健词】人际关系
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一个不能忽视、也不容回避的问题,而如何认识、对待、教育和管理这个问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对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群体具备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基本条件
  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共同体在共同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大学生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间相互认识、相互好恶、相互亲疏的心理上的距离度。这种关系以及它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生活、 事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遵循人际关系建立的规律。
  (一)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一般说来,交往频率越大,人际关系越密切,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大,心理相容的水平也越高,人际关系就越巩固。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交往愿望,交往对象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同班同学,还包括通过各种活动结识的不同班级、年级、系别的同学。大学生还经常组织各种聚会,这样使大学生结交朋友的机会增多,与朋友相处的时间也就增多,交往的频率越来越高。
  (二)人际关系实质上是人的精神需要之一
  在交往中了解对方需要,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意见、要求、习惯等,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当代大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文化修养层次较高,因此,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起点和层次相对比较高,同学之间物质交往较少,精神交往较多,交往过程中理智大于情感,彼此之间相互尊重,行为高雅。
  (三)个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非常重要
  个性相似是彼此相互吸引的心理基础,个性互补能使个人扬长避短,而且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个性即心理学的人格,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大学生们成长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个性也不一样,这样,大学生群体交往具有广泛的个性环境。
  二、影响大学生群体人际关系的因素
  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巨大的网络,每个人就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他们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
  (一)空间距离和情感距离
  距离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它包括空间距离和情感距离等,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之间的交往频率。距离越近,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机会就越多,交往的频率就越高,就很容易形成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反之,距离太远,不利于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形成。在同班同学中,同桌或者同寝室交往的机会最多,因而情感距离也最近,关系的融洽度也相对较高。当然,并不是说有了空间距离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只是一个前提而已。空间距离虽然再近,但如果双方不交往,也不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空间距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逐渐减少,时间越长,空间距离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也就越小,甚至所起的作用也就微不足道了。
  (二)态度的相似性
  态度的相似性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大学生之间对某些事有相同的看法和相同的态度,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在生活和学习中,就容易形成共同语言,产生共鸣,彼此相处也就比较融洽,形成密切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需要的满足
  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期望是人的本能,在交往中相互满足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交往双方的基本需要都能从交往过程中得到满足,双方的人际关系就能协调、融洽;如果只有一方的需要能从交往过程中得到满足,那么这样的人际关系就难以持久;如果双方的需要均不能在交往中得到满足,双方就会对这样的交往失去兴趣;如果双方的需要在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了伤害,彼此之间就会产生排斥和对抗,人际关系就会紧张甚至冲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决定于大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四)籍贯、家庭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
  身在异乡,籍贯相同者,即使以前没有交往,因语言、饮食等方面的相近,容易形成自然亲近感,形成密切的关系。常言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成了大学生们彼此走近对方的催化剂。经济条件的相似,是大学生有了相似的消费标准和行为的物质基础,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对消费目标抱有"英雄所见略同"的观念,因而自由结合,自发形成较亲密的人际关系。
  三、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个人的情绪、学习,还影响到班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总是表现出渴望友情,想和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求社会和他人的承认及尊重等愿望,但由于年龄、阅历的关系以及缺乏正确的观点、态度和原则性,因而他们往往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就要求必须认真地认知、对待大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并积极地教育和管理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一)管理者要树立学习的典范
  首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应当成为处理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模范,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班主任或辅导员在学校和领导之间、同事之间要正确处理好关系,特别是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良好关系。做到平易近人,耐心细致,讲究民主,不搞专制,对待学生做到公平正义。其次, 班主任或辅导员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具有人格魅力的辅导员,对学生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其人格形象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和内容。大学辅导员高尚的品德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引导大学生群体处理人际关系
  要帮助学生认识和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偏见,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求知欲强,思想开放,具有强烈地按自己的意志和思维行事的意向,但他们能够根据别人的评价和自己行为的结果,及时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必须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引导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使其在自己人际关系的闭环调节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自己。
  (三)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为了促进大学生群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在团结、友好、协调一致的群体中建立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要积极适应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 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注意强化大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昂扬的激情鼓舞人,以丰富的活动吸引人是其主要任务。通过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社团在组织文体科技学术活动方面的作用。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和学生会等组织要通过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社团多方位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突出活动的科学性、知识性、新颖性、创造性和趣味性,不断提高活动的品位和水平,扩大学生社团活动的范围和功能,由此增强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在广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信任感,从而起到权威性和凝聚力的作用,吸引广大学生自愿的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并积极向学生组织靠拢,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