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老少边穷地区工作 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到老少边穷地区就业,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地区和结构矛盾的重要措施,
(二)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老少边穷地区工作
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到老少边穷地区就业,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地区和结构矛盾的重要措施,是解决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性不平衡的根本出路。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早在2005年就颁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2006年颁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2009年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高师学生要抓住这个西部大开发、加快小城镇建设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等有利时机,用好国家政策到基层就业。
(三)培养高素质学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择业的竞争,最终源于实力的竞争,这个实力既包括毕业生的素质、质量,也包括学校的的教学培养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就业的渠道自然就宽了,即使不当教师也可以很快的在其他行业立足。因此,师范院校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整体素质高,教育教学质量好,才能形成自己的良好形象,社会才能认可。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的数量增加很快,而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有限,因此必然加剧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特点必然表现为不求多而求精,将由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毕业生的质量,包括学历层次、师德修养、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高师院校要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办学效益、办学质量上下功夫。
(四)加强与地方教育局的联系与合作,推行“定向式”培养模式
目前师范院校和地方教育局的联系是不多的,高校根本不了解当地到底需要那些专业的教师,录取也没有方向性和地域性,只是按学生报考志愿和成绩录取,这就造成学生毕业时与生源地的需求不平衡,当地想要的专业师资可能一个也没有,可是本已饱和的专业可能又有一大批毕业生回来,这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就是由主管部门进行专门的调研,根据各地教师的退休情况和学生比例,了解各地几年内的专业师资需求,再与高校联系,定向的培养一批愿意回去任教的学生,
(五)抢占市场,打通毕业生输送渠道
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毕业生面向市场,自主择业。师范类毕业生也不例外,因此,高师院校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出击,敢于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对外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建立并完善面向基础教育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师资类专业市场。因此,高师院校要主动采取措施, 主动出击,在东部沿海地区及西部开发地区拓展市场,建立稳定的、有需求潜力的基础教育用人单位需求基地。
(六)搭建平台,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高校和各地政府、企业应该结合起来,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个平台,学校通过课程改革和职业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各级政府应为毕业生创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对毕业生加强创业辅导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企业为有意向创业学生提供实践和技术支持,使创业也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条主要渠道。
(七)改革教育实习模式,把教育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在相关专业的教学论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在密切结合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来组织实施,,注重实效,提高质量,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实习模式要更新,实行全程实践式教学实习模式,即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参与到教育实习中,一年级可以用请进来的方式,请中小学名师、领导、校友做报告,让学生对教师职业有一个初步了解,二年级开始每个学期用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到中小学去实地见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巩固职业思想,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参加实习或顶岗实习,因为他们有前几个学期在小学的学习实践,也可以就业。
总之,面对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师范院校要进行改革,以各种途径提高学校的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师范生要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就业期望,将自身理想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师学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唐东升.引导地方高师毕业生到基层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术论坛,2009,(9)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