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谐文化的内涵与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的建设包含着和谐文化、和谐经济、和谐政治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而和谐文化的建设无疑是其中心的内容。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精神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状态相对应的一种文化状态。和谐文化既包括先进文化,也包括健康有益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全社会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要深入进行和谐精神、和谐理念教育,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要充分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对体现和谐思想的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二、和谐文化建设的提出与特征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交流日益增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也日益紧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各种利益的、民族的、宗教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种种问题也日趋复杂化和尖锐化。国际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文化领域,对别国进行文化干预和文化渗透。世界是否和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协调,更深入到文化层面。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又包含着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配方式和利益格局日益多样化,由此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文化形态的多样化,这迫切要求建设和谐文化。文化是社会全面协调、稳定有序发展的精神基础。通过建设和谐文化,使全体人民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努力实现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和谐,这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挥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内驱力,不仅是适应塑造当代中国精神形象的需要,也是推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和谐文化是一种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的文化,它的特征主要体现为:
主导性,即和谐文化的主体内核是我们党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形态建设与发展的宏观把握,反映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历史先进文化思想的不懈追求,它必然是人类最先进、文明的、也一定会是主流的意识形态。
民族性,和谐文化的灵魂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凝聚、浸淌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的伟大智慧和非凡创造,它重整体、尚修养的培育方式也必然带有东方的、中国的、历史的民族精神的特质。
开放性,现代社会的文化必然是多个不同文化形态、样式之间交流、融合的产物,文化开放已成为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而和谐文化的建设正是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为背景,积极吸收借鉴人类共有的优秀文明成果。
时代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中国社会发展与国际社会变化中面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与共赢的共同性要求,对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既顺应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又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解决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形成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氛围。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