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三下乡”活动已深入民心,家喻户晓。早在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三下乡”活动在全国正式展开,至目前仍然如火如荼的持续进行着。“三下乡”其中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本文着重讨论文化下乡中的图书下乡及其相关管理与建设问题。
一、文化下乡应以图书下乡为重点
从目前文化下乡的开展状况来看,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相对较普遍,主要是因为戏曲文艺、电影、电视其娱乐性强,容易被农村群众所接受,但是,其局限性非常明显,表现为:一是戏曲、电影下乡的次数有限,在农村传播的涉及面非常小,基本属于一次性文化消费,而消费者又以农村成年人居多,惠及儿童的含量非常低;二是电视的技术性、现代性特征在农村有较大的约束。有的地域偏远,电视信号不达或微弱,技术维护成本较高而使收视率低。有的受经济支付能力制约,无力购买电视机、卫星天线设备或支付闭路线费用等而无法享受现代大众传媒的惠泽而改善文化生活。三是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中绝大多数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常驻农村人口为特征,电视剧、娱乐性节目成为这部分人口的文化大餐,而对科学性、知识性的节目接受得很少,因此,对这一群体而言,电视教育实际得到的是品味较低的营养。
介于上述文化下乡类型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文化下乡应以图书下乡为重点,这是因为以图书为载体的文化下乡可以克服上述局限,并且有其独到的功效,主要是由图书的本质功能所决定。
图书的本质功能表现在这么几方面:
(一)传播知识
百科领域皆可用书本的方式表达和传递,理、工、农、医、经、管、文、史、哲等诸子百家均可编辑成书本加以发扬光大,构成浩瀚的文化海洋供各类求知者畅游,其资源丰富,品味高雅,魅力十足。
(二)传承文化
图书以文字、图画为表现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表现形式,书法就是中国的特有文化现象。图书其记载历史,弘扬文学,论衡思想,传播科学知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文字转化思想、文字转化知识、文字感化行为,如此即文化传承的精髓。可以说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的传播和延续,世界历史上许多的民族因为没有创造文字、因为没有文字流传而导致民族的消失。因此,图书作为文字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的枢纽。
(三)陶冶情操
个人有个人情操,民族有民族情操,而图书是陶冶情操的主要工具。我国自古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即表明自古以来读书都是作为陶冶情操的公认模式。而著名文豪高尔基则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论断,进一步表明古今中外图书都是人们的精神情感之源。
(四)培养少年儿童学习兴趣与习惯
图书可以激发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使少年儿童自幼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目前城乡少年儿童的差别,或者说素质的差别,并不是城市少年儿童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的差别,而最根本的是城市少年儿童比农村少年儿童在图书阅读面上远远广于后者。因此,文化下乡对农村少年儿童而言更需要的是图书下乡,而不是戏曲、电影电视下乡,让农村少年儿童自幼养成读书兴趣、爱读书、读书广的习惯,这对提高全民素质无疑有重大促进作用。
二、图书下乡应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
图书下乡并不是简单地将书籍赠与农村千家万户的村民,也不是给农村中小学送一批图书了事,而是需要规范引导和加强管理,既要有配套设施,又要有规范的管理,形成以农村社区为单位的图书管理和图书阅览点,既要照顾成年人阅读群,更要重点照顾少年儿童阅读群,因此需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图书的管理。
从国外的经验看,多数国家的社区文化建设均以社区图书馆建设为重点,官办和民办并举,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氛围与社区文化传统。如美国大多数社区都有社区图书馆,而且美国的社区图书馆都是免费对本社区居民开放的,几乎每天都有一大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当然也有成年人在那里阅读各种书籍。在社区图书馆里还有一种标识为“共享”的书架,这种书架上的图书都是由个人自愿捐出的个人藏书,供社区居民共享。有的即使是一个小镇上的社区图书馆通常比我国一些中等城市的“书城”大几倍,甚至可以与国内一些大城市的书城相媲美。社区图书馆里不仅有成千上万的各类图书、杂志、音像资料,还配有供读者随时上网查阅信息的电脑设备。由于社区图书文化的普遍性,养成了多数美国人爱读书的习惯,在度假休闲的沙滩上、在公园的长椅上、在商店、餐馆、医院门诊排队时都能看见大量抽闲看书的人。
日本社区文化建设的标志是一种称之为公民馆的机构。日本公民馆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进行教育学习、文化交流等各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文化素养、促进居民思想健康、纯洁居民情操。自1945年始,日本在全国掀起了开办公民馆的运动,1946年10月,日本文部省社会教育课制定并颁布“社会教育法”法案,其后负责公民馆职能开发的主要牵头者是街村长、有经验、有威信的热心人以及基于地域性的青年团、妇女会等社团负责人。1952年公民馆的管理权由市街村长移交给了市街村教育委员会。1955年日本规定国家公立公民馆设置费补助标准,并把小地区的类似设施编入分馆,停止增加法人立公民馆,开始了以中央公民馆(大型公民馆)事业为中心的发展时期。日本公民馆遍布于日本国的各市街村,它既是市街村居民聚集一起交流情感、加深友情的场所,同时又是乡村的公民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公众集会厅、街村集会所、产业指导所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教育机构。这一机构并不是由上级命令来设置的,通常是根据市街村自主性的要求通力合作而设置的,并依靠市街村自己的创造精神与财力来维持。在日本,国民教育不是仅把青少年作为对象,而且还必须把提高全社会男女老少、产业人员、教育工作者等修养水平作为己任,他们认为,必须让全社会的公民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够自主地不依赖他人地思考一些事物并养成平等合作的习惯(刁乃莉2001),可见,图书馆及文化教育是日本公民馆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心所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