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族,众所周知,西汉末年,匈奴大乱,五单于分立,内讧不已,呼韩邪单于率部落内迁附汉,从此匈奴族在朔方诸郡开始与汉人杂居一起。东汉末的建安年间(公元196年—公元220年),由于天下骚动,群臣害怕这些内迁的胡人为寇,于是魏武帝曹操把这部分匈奴(也就是北魏时期所说的胡)分为五部,在《晋书·北狄匈奴传》记载:其左部都尉所统可万余落,居于太原故兹氏县;右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祁县;南部都尉可三千余落,居蒲子县;北部都尉可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中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大陵县。可见这一批内迁的胡人基本上被曹操给固定在了汾河流域居住。《晋书·北狄匈奴传》又载:武帝践阼后,塞外匈奴大水,塞泥,黑难等两万余落归化,帝复纳之,使居河西故宜阳城下。后复于晋人杂居,由是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诸郡靡不有焉。这就说明了当时胡族的分布遍布整个山西地区,从《魏书》、《北齐书》等诸多史书的记载中,可以看见很多关于并州胡、汾州胡、离石胡、河西胡、西河胡的记载而在其后民族迁徙中这些胡族基本没有什么变动还是在汾河流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北魏末年。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这些分布在汾河流域的屠各、离石胡、吐京胡等不断的反叛北魏的统治例如《魏书》卷三《太宗纪第三》载:永兴五年冬十月丁巳,将军元屈、会稽公刘洁、永安侯魏勤等,击吐京叛胡。神瑞二年河西饥胡屯聚上党,推白亚栗斯为盟主,反于上党。这些内部因素影响到北魏和刘宋王朝争夺青徐兖地区,使其有后顾之忧不敢使用全部的力量来争夺这一地区只能修筑长城和军镇来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御而已。
羌族,其最早分布在河西走廊之南,中心是在现在的青海东部古之所谓“河曲”(黄河九曲)及其以西以北各地。但其后羌族开始了内迁,《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马成平武都,因陇西太守马援击破先零羌,徙致天水、陇西、扶风。”还有《后汉书·西羌传》载:“永平元年,复遣中郎将窦固、捕虏将军马武等击溃滇吾于西邯,大破之……徙七千口置三辅。羌众折伤,种人瓦解,降者六千余口,分徙汉阳、安定、陇西。”上述史料说明在东汉时羌族已经大规模的内迁了,在西晋时期羌族还是在关陇地区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如《晋书》卷五十六《江统传》中记载: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建武中,以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于关中,居冯翊、河东空地,而与华人杂处……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幵、析支之地……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廪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这段说明羌族从汉开始到西晋就固定生活在冯翊、北地、新平等关陇地区了,直到北魏时期羌族还在以冯翊、泾州为其活动中心。马长寿在其著作《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一文中也考证了这一观点:“在北魏占领长安之前,关中羌族的分布主要是在冯翊郡。简言之,既在长安的东北偏,今渭河以北至洛河中下游之地为羌族的分布的中心所在。”他们对北魏的统治采取时附时叛,使得北魏不得不加强对以冯翊郡为中心的羌族的监视和防御。
氐族,在秦汉时氐族就分布在冉駹(嘉戎)以东北,是西汉水、白龙江、涪水上游等地。后来很快就开始往北方内迁,《三国志·魏略·杨阜传》记载:刘备取汉中以逼下辩,太祖以武都孤远,欲移之,恐吏民恋土。阜威信素著,前后徙民、氐,始居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界者万户。《华阳国志》卷二记载:杨阜移其氐,傁于汧(今陕西省陇县南)、雍(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及天水、略阳(今陕西省略阳县)。从上面资料中可以看出氐族大致分布在关陇地区,在西晋的时候其分布地和过去差不多。《晋书·江统传》载:“魏武皇帝令将军夏侯妙才讨叛氐阿贵、千万等,后因拔弃汉中,遂徙武都之种于秦川,欲以弱寇强国……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他们在关陇地区分布一直延续到了北魏时期,马长寿也在其著作《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一文中验证了这种观点:“在北魏占领长安之前,关中少数部族的分布是氐族集中屯聚在三原、九嵕、汧、雍一带,在长安的西北偏,正当泾水以西南的汧水流域。”氐族在这些地区势力非常的大,他们对北魏征服的统治采取时叛时顺的方针,使北魏朝廷不得不在此修建很多的军镇等防御措施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乌桓,乌桓和鲜卑同属于东胡族,最初分布在蒙古草原的东南边缘的辽河上游地区,但后来被匈奴冒顿灭国后,余众被迫迁徙到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乌桓山一带。西汉武帝时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开始迁徙乌桓于上谷(河北省怀来县)、渔阳(北京市密云县)、右北平(河北省平泉县)、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朝侦查匈奴的动静,这是乌桓内迁的开始。东汉初年乌桓再一次往南迁移,《三国志·魏书·乌丸传》注引《魏书》记载:“建武二十五年,乌丸大人郝旦等九千余人率众诣阙,封其渠帅为侯王者八十余人,使居塞内,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招来种人,给其衣食,置校尉以领护之,遂为汉侦备,击匈奴、鲜卑。”这段材料说明乌桓内迁中原地区的进程在加快以及反映了其分布地域之广泛。后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先是后赵的石勒在攻下幽州之后迁徙乌丸审广、渐裳、郝袭、勒市等于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县西南百泉村),不久又徙平原乌丸、展广、刘哆等部落三万余户于襄国。河北地区也成为了乌桓分布的一个重点区域了,再到后来,前秦苻坚在攻灭前燕后的第二年(公元371年),“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处乌丸杂类于冯翊、北地”,这也就是说在关中地区也开始有乌桓的分布了。乌桓在这些地区的分布一直延续到了北魏时期,他们对北魏政府的统治有时候归顺有时候叛逆,使得北魏的统治者不得不加强在这些区域内的防御措施,为其南下减少背后的隐患。
丁零《魏书·高车传》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也就是说无论高车或是敕勒都是丁零的一种称谓而已。其分布地最早是在南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草原然后不断的从其居住地往南迁移,在西汉末年已经有了关于丁零南迁到漠南塞内的记载了《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是最早记载此事的:“及王莽篡位,欲击匈奴,兴十二部车,使东域将严尤领乌桓、丁令兵屯代郡,皆质其妻子于郡县。”而到了西晋惠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时已经出现了大批的丁零部落入居塞内的记载了,在《晋书·北狄传》中记载了匈奴种类中有十九部入居塞内了,这十九种中有一部分并不是匈奴的种类,其种的赤勒,即敕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丁零。它是最早入居塞内的丁零部族,从赤勒开始到十六国时期丁零开始广泛分布在并州的上党郡和定州的常山、中山、赵郡以及密云、新安、渑池等广阔的北方地区。《晋书·石勒载纪》说:“时大蝗,中山、常山尤甚。中山丁零翟鼠叛勒,攻中山、常山,勒率骑讨之,获其母妻而还。鼠保于胥关,遂奔代郡。”这段史料说明了丁零的分布确实延续了自西晋以来的分布范围也就是分布在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区,这种民族的分布一直延续到了北魏的末年而且他们对北魏政府的统治或叛或顺,使北魏在南下过程中遭到了诸多的阻碍,让北魏王朝不得不加强在中原地区的防御力度。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