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方式日益完善,但因为经济窘迫、家庭环境和生活压力等原因产生的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贫困”仍然困扰着贫困大学生,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在大学生物质扶贫初步得到改善的背景下,精神贫困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引导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成因
1、自卑心理和失落感较为普遍
由于贫困生除了经济拮据外,往往也面临着知识面狭窄、交际能力薄弱、朋友稀少、难以融入群体等问题的困扰,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郁郁寡欢的不良状态,又容易因缺乏情绪调控能力,故造成长期孤僻抑郁的心理状态,自我封闭现象较为严重。
2、情绪障碍严重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贫困,往往是由于父母离异、亡故、残疾、下岗等原因造成的,使贫困大学生不仅仅感到“穷”,还会因而感到“困”。因此,贫困大学生更容易被悲观压抑、焦躁不安、厌恶愤怒等负面情绪所困扰。云南大学贫困大学生马加爵事件和刘海洋泼熊案就是残酷的例子。
3、依赖心理较强
部分学生把贫困的经济条件作为获得资助的筹码,一味地希望学校多给点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而不是自立更生;部分学生存在责任感淡薄、感恩意识缺失,缺乏一种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心态。当然,目前大学奖学金评比制度的不规范,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这种不平衡感和理所当然的依赖心理。
4、恋爱困惑心理
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需要,他们内心渴望与异性交往,而现实的困境又常常使他们陷入感情矛盾和困惑之中,在与异性接触方面总是表现得很被动,不能正确处理友谊和爱情问题,也不能很好地解决感情方面的矛盾和危机。情感方面的挫折又容易引发情绪波动,从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厌学、早退、逃课等更多的问题。
5、缺乏正确的金钱观
有一些贫困生尽管经济拮据,却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通过节衣缩食来美化自己的外表,甚至故意在别人面前乱花钱,可冷静下来后,又往往感到对父母的愧疚,从而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乃至心理失衡。
6、业余生活单一,缺乏生活情趣
贫困大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的制约和教育背景的原因,除了成绩优良外,没有什么特长。他们逐渐游离于校园文化、游离于集体之外,成为一个孤独的看客。很多人把业余时间用来看小说、光顾网吧、发呆或者睡大觉,精神生活单一,缺乏目标和积极向上的朝气,不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7、面对职业选择的迷茫心态和恐惧感
大多数贫困生穷且志坚,他们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将来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因此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要么因眼光短浅和理想目标不够远大而得过且过、碌碌无为;要么因寄予了改变家庭命运的过高期望而脱离了实际,加之动手能力差、学习方法死板、个人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及对社会认识不全面等方面原因,加剧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就业的恐惧感,进一步加重求学过程中背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单一的。当深深的自卑感、敏感多疑、强烈的自尊心、尴尬的人际关系以及期望值过高的就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学习能力下降、旷课、出走、偷窃等问题,甚至导致暴力犯罪行为的产生。因此针对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问题的几点建议
1、营造“造血式”体系,切实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国家相关部门要继续深化“奖贷勤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并力争将“输血式”资助转为“造血式”资助,达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效果。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在合理利用现有有限资金的前提下,积极争取企业、社会团体、民间机构等社会力量补充高校扶贫助困资金的缺口,另一方也要合理统筹、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各种勤工助学的公益劳动,让他们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学习锻炼,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感受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快感,从而克服依赖和自卑心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引导他们消除依赖心理,正确对待竞争。
尽管政府和学校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工作,但在高等教育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巨额资金解决贫困生所有的经济问题。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克服依赖心理,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参与实践、走自食其力的道路。同时也要教育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正视大学中存在的学习竞争、人情竞争、就业竞争等现实,引导学生通过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勤奋付出和珍惜时间等方法来积极参与竞争,让学生在竞争中增强活力,激发潜能,提高素质。
3、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精神救助体系
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经验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保障;要建立起一套贫困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体制,从而全面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贫困生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把心理疾病都消失在萌芽状态,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健康成才;要以人为本, 结合学生的性别特性、地域特性和性格特点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服务,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需求的个体差异,改进资助方法,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心。
4、创造条件让贫困大学生融入群体,在集体中成长。
多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类等集体活动,也可以安排他们从事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担任学生会、班级或者学生社团的负责人,让他们在参加或者组织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要注意通过对高校贫困生的审美教育来引导他们的生活情趣,鼓励并支持他们参与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人际交往,丰富他们的兴趣爱好,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再次,探索勤工助学的新途径,磨练贫困生的意志,培养贫困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体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鼓励大学生应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学习与交流,而不应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亦梦亦幻的网恋。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