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资源动员的工作,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经济动员机构通过与相关部门、行业合作进行潜力调查,能够掌握相关潜力数据,为紧急事态下增加超常规供给;所掌握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以应急需求为
应急资源动员的工作,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经济动员机构通过与相关部门、行业合作进行潜力调查,能够掌握相关潜力数据,为紧急事态下增加超常规供给;所掌握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以应急需求为牵引,将动员潜力转化为应急实力。
3. 基础设备与设施保障。用于救援的基础设备与设施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应急救援资源类。其包括基础医疗设备、应急与照明取暖设备、活动房和帐篷等。二是基础设施服务类。其包括交通设施、供水供气设施、通信设施等[13]。三是专业处置工具类。其包括抢修(修复)基础设施与设备等。
灾害中的大批基础设施与设备主要来自于政府、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军队的调拨,如电力部门调配的大容量发电车、****运输机等。另外,由于非政府组织结构灵活,分布广泛,也能够迅速提供相应的设备。如在汶川地震中,一支由120人和60台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组成的民间抢险突击队,从江苏、安徽日夜兼程,在48小时内几乎与军队同时抵达了灾区,在抵达绵阳、北川一带后展开大规模救灾行动,非政府组织所能够提供的设施、设备在救援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信息沟通机制
1. 防灾救灾意识动员。通过不同渠道在平时开展应急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联合部队、消防、医院等部门,每年开展减灾工作专业技能培训。从长远来看,开展公民参与的防灾救灾意识动员教育对于建立长效动员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2. 媒体传播动员。发生突发事件时,不同媒体渠道发布有关救援信息和灾难发展进程。作为舆论和影响公共决策的重要工具,媒体的及时报道,起到塑造政府形象、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上下沟通、监督不当行为等作用。
四、结论
资源动员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各自的理论假设核心。对其基本理论的分析奠定了社会救援资源动员机制的研究基础。针对突发事件,本文对社会救援资源动员机制的内涵做出了分析,廓清了构建动员机制框架的基本结构。提出以政府体系(包括应急办、国民经济动员机构、政府管理职能部门)为核心,从四个维度论述了救援资源动员的组织协调、资金投入、能力保障以及信息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Olson, Mancur.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McCarthy, John D, Mayer N Zald. Trend of Social Movements in America: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M]. Morristown, N J:General learning corporation,1973.
[3]Kitschelt, H.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s and political protest[J].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6(1),57-85.
[4]Tilly,C.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M]. New York: Random House,1978.
[5]McAdam,D.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1930-1970)[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6]李以渝.机制论:涵义、原理与设计[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
[7]周秀宝.论“机制”[J].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0,(1).
[8]马维野,池玲燕.机制论[J].科学学研究,1995,(4).
[9]冯俏彬.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财政研究,2009,(6).
[10]唐俭.非政府组织: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力量[J].行政与法,2006,(12).
[11]中国民间组织抗震救灾行动部分媒体报道搜录[EB/OL].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sys/html/lm_98,2008-05-16.
[12]汪寿阳,刘铁民,陈收,郑桂环.突发性灾害对我国经济影响与应急管理研究——以2008年雪灾和地震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3]王成敏,孔昭君,杨晓珂.基于需求分析的应急资源结构框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
责任编辑:焦世玲
责任校对:孙 飞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