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低下、结构失调,导致农村市场流通成本高,农村消费环境差,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欲望。在广大农村,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条件差,使得商品的运输成本偏高;由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低下、结构失调,导致农村市场流通成本高,农村消费环境差,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欲望。在广大农村,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条件差,使得商品的运输成本偏高;由于农民居住分散,购买力低下,具体到某一区域,市场容量有限,商家很难批量采购,从而使得交易费用、采购价格随之上升;同时,由于商品周转率低,库存积压也增加了相关成本。另外,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以小百货、夫妻店等方式为主,缺乏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这些因素都使得农村流通成本高、利润率低,难以吸引商业资本流入。④
(四)金融排斥
金融排斥指因为金融营销政策和准入条件的规定,使农村不能得到有效的金融信贷支持,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和农民的消费。据统计,2002年底,我国所有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中,整个农业所占的份额只有5.24%。一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网点不足。在前几年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二是农村金融产品不足。与城市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相比,农村金融产品较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农村金融机构仍维持传统的存、贷、汇三种业务,农村需求日益扩大的银行卡、电子银行、投资理财等业务却发展十分缓慢,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三是贷款投入不足。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2%,占GDP的比例仅25%左右。据不完全统计,仅1996—2000年,农村地区通过信贷渠道流出的资金由1912亿元增加为4048亿元。邮政储蓄机构在县域内吸收的资金几乎全部流出农村,国有银行在县城吸收的资金60%左右也都流入城市。⑤
在广大农村,农村金融市场萎缩,信贷信用杠杆不起作用,农民贷款难,农村缺乏借贷消费观念,加剧了农村消费排斥。长期以来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和工农剪刀差,使农村资金大多数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农村资金十分匮乏。由于农村缺乏担保机构,农民最值钱的土地、住房这两样东西又不能抵押,农村融资环境很差,农民贷款难、农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持的问题相当突出。由于金融市场一直存在“贷城不贷乡,贷富不贷贫,贷多不贷少,贷长不贷短”等现象,农村居民贷款难、消费信贷更难,影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也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质量的提升。
(五)消费结构排斥
消费结构排斥是指因为消费结构不合理、欠科学而影响其他方面消费的实现。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消费结构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的统一。消费结构的质包括消费品本身的质量、生活消费中各种消费品的相互协调状况、消费环境和消费者本人享受各种消费品的能力,也包括直接反映生活消费过程中的舒适和便利程度,和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目前,我国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如红白喜事、人情来往方面的消费在大幅度攀升;主要耐用品消费量偏低,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的洗衣机、移动电话量不足城镇居民的一半;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也偏低,2008年其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12元,不足城镇居民的两成;文化消费比重过低;住房消费也不尽合理,据测算,目前农民盖一栋普通住房要花5万~20万元的费用,为了盖新房,农民要用去毕生的大部分积蓄,不少家庭还要为此欠下一大笔债。红白喜事的大操大办,不顾实际地建起大房子等,必然会减少甚至取消其他方面的开支,既对其他方面的消费形成排斥,也不利于农村提高消费水平和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
(六)消费观念排斥
消费观念陈旧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封闭式的消费观念,以节俭为美德、不能提前消费的观念在农民心里已经根深蒂固。在此消费观念的制约下,农民大都量入为出,因循守旧,对所谓奢侈品消费、借贷消费持消极态度。况且,中国人一向缺乏信贷消费的心理,往往以“无债一身轻”而自诩。这些陈旧的消费观念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农村消费排斥。
二、破解农村消费排斥的对策思考
扩大内需,农村潜力最大。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指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增加对工业品的消费开支1.3%。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给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由此可见,一旦农村消费市场被真正启动,将形成规模巨大的国内需求,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因此,寻找破解农村消费排斥对策意义重大。
(一)制度创新是消除农村消费排斥的先导
要破解农村消费排斥,必须在不断消除导致农村消费排斥的各种不利政策的同时,制定新的有助于消除农村消费排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政策。如前文所述,在我国无论是收入排斥、社会保障排斥,还是消费环境排斥和金融排斥,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理解为政策性排斥。所谓的政策性排斥,是指在排斥性政策的作用下,一部分社会成员被推至社会边缘的机制和过程。排斥性政策,是指那些将一部分社会成员排除在政策覆盖之外而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社会权利实现的各种政策和规定。排斥过程就是排斥性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劣势群体不利处境程度加深的过程,即社会边缘化过程;排斥结果是劣势群体进一步陷入贫困、机会不足和权利缺乏的境地。 ⑥在我国,农民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已成为学界一致的看法。⑦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中国农村的贫困,是一种长期“机制化”被“合法化”的社会剥夺,因为农民变成了弱势群体,“并不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剥夺和歧视农民的社会政策使然”。⑧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公共产品供给、福利及教育等方面遭受长期的多维的政策性排斥是农村长期贫困形成的深刻根源。⑨因政策性排斥而造成的歧视、贫困,必然会影响到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农民消费水平和结构。
“社会政策是反社会排斥、实现公民权利、促进社会融合的有力手段”。⑩“社会排斥是游戏规则的缺陷造成的,而社会政策研究的目标就是要找出规则的不完善之处,修订游戏规则,使之尽可能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使政策的结果趋于更合理、更公平。”11要破解农村消费排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摆脱旧思维模式,在思想上树立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观念,在坚持把城市与农村、农民与市民、工业与农业放在一起统筹规划之时,向广大农村作适当的政策倾斜,彻底消除城市优先、市民优越的旧思维;另一方面,在行动上要主动地摆脱路径依赖的影响,大胆进行制度创新,以强制性制度创新为主要手段,制定的政策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信贷环境的完善,解决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