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在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3左右的中国,粮食生产如何在“八连增”的基础上挖掘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50%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的现状下,如何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开空间,推进“三化”同步的战略,已成为当前最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巩固发展体系,保持各级农广校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不变、公益性事业的性质不变、独立设置办学的格局不变。依托农业部门或县域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和健全农广校体系建设。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必须高举农民教育大旗,始终保持“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农广精神;始终弘扬“品格高尚、行为规范、思想活跃、目标同一”的农广文化,在新时期做出新的贡献。
2.面对重托,我们义无反顾
农业部在《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农广校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25亿人次,使接受培训的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对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学历层次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将重点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程、资源整合新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基础能力与条件建设工程、制度与机制构建工程等5项培训工程。面对艰巨的任务,农广校系统要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坚持心怀全局,着力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吸引力和影响力上下功夫;坚持巩固提升,着力在提高农广校系统战斗力上下功夫;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在提升农民教育培训竟争力上下功夫;坚持合作共享,着力在提高农广校系统创新力和号召力上下功夫。把教育培训办到广阔的田野间,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办到农民的心坎上,让农民喜欢、让政府满意,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3.面对未来,我们破浪向前
农民培训既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道历史性难题,具有基础性、长期性、艰巨性、边缘化和软性化的特征。必须始终保持忧患危机意识,始终保持创先争优的状态,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从全局出发看工作、想问题,理清思路,找准定位,破解农业生产资源性约束的束缚,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的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繁荣农村经济,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大量青壮年农民转移,务农农民数量萎缩、结构失衡、素质下降的实际,迫切需要农广校利用天网、地网、人网合一的优势,在普及宣传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中发挥主渠道作用;随着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村土地流转和城乡一体的不断推进,出现了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出现了农村经纪人、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大量新的职业和岗位,迫切需要开展系统性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民中等职业教育;随着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更深层次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迫切需要农广校利用从中央到乡村办学体系健全的优势,发挥上引下联搭建农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打造农民教育培训百年品牌,走出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