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学生实验意识的加强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窦朝东 发表于:2010-10-17 11:44  点击:
【关健词】实验,中学物理,引导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通过典型实验原理的分析、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对这些演示实验能懂、学生实验会做是一个基本要求,提高实验能力,才是最终目的。

 一、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无论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还是大纲上规定的学生实验,或是新课程中的探究性实验,其设问角度都比较独特、灵活,教师必须转变实验教学观念,遵循实验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各种实验为载体,落实培养能力的为具体目标。对于所做实验的原理、实验用到的器材的结构、基本原理、器材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设计实验的思路、选择器材及其规格的依据,以及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的测量、处理数据的方法等等,一定要让学生切实理解,不能让学生满足于“照葫芦画瓢”地完成实验任务。
  三、引导学生用画图、识图,辅助抽象问题的理解
  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物理规律。如“电流的磁场”这一节,在学习“安培定则”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握着铅笔”的情形。根据电流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和磁场方向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
  四、注意实验的分组归类,使知识的储备系统化
  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迁移。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是根据课文知识的章节安排的,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的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次序打乱,重新归类为如下几部分:观察物理现象、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量、验证物理规律等。实验分组归类是在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配合学生的学习的。打破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重新分组,目的是避免学生套用一种方法和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归类分组实验中,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事实证明,只有在实际的操作、反复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创造性的灵感才会得以激发。
  总之,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