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性早恋”伴孤独症一例报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梁君 发表于:2010-08-26 13:02  点击:
【关健词】患者;"迁移性早恋";分析与诊断
本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诊断。详细分析结果见正文。

案例:患者,男,13岁,主因:暴躁,焦虑不安等症,其父怀疑其有心理障碍,就诊前患者学习成绩优秀,出现症状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一、主要问题概述
  (一)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患者读初一特别是上学期考试成绩在班上名第二,现在在班上排名40名以后。
  (二)患者在家里表现性格暴躁,与人交往缺乏友好行为,逆反、反抗的情绪显而易见。
  二、背景材料
  (一)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父(40岁,公务员,正科级,工程师),母(39岁,设计师,在上海,受聘12年),祖母(69岁,退休医师,一直亲自带养患者)。个人成长史:患者足月顺产,未患过有提示意义的疾病,身体健康,一直由祖母及保姆带大,3-6岁入幼儿园,表现较好,常参加文艺演出。家庭教育情况:父亲:就职于€资芯每⑶缛ネ砉椋涔匦幕颊叩难昂徒逃曰颊叱鱿值奈侍猓么直┑奶龋缬惺狈⒒穑惺比鍪植还埽勺婺复怼D盖祝号级桓龀ね镜缁坝牖颊呓涣鳎屎蛴锒嗍巧詈鸵常匝昂统沙す坦匦慕仙佟?
  (二)学校大环境:重点中学,学习风气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普遍重视,要求较高,学生间竞争激烈,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除了尊重以外,老师刻意要求不允许与"差生"交友。
  (三)患者自诉与测查
  1、关于家庭:患者对母亲有一种既思念又排斥的矛盾心理,对父亲从内心产生一种依恋,但有意识将情感深藏不露,甚至表现无所谓态度(父子俩在表达亲情和爱的过程中有逆反倾向)。
  2、关于在校表现:患者与本班一名语文成绩较好、家庭条件优越、性格泼辣的女生交往,有频繁的书信往来(在信中女生明确"示爱")。最近由于该女生不理患者,甚至嘲笑其行为,使患者精神恍惚,学习态度不好,成绩下降。
  3、心理测试: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P:50;E:60;N:55;L:40,倾向外向,不稳定。
  三、分析与诊断
  (一)基本需要满足的缺失
  1、亲情的需要:患者长期得不到母爱,但患者从小在祖母身边和周围亲人的关怀中感到的是一种溺爱,产生一种"我是老大"的畸形后果。
  2、归属的需要:患者对小家庭的渴望表现突出,希望能生活在父母身边,离开祖母,与父亲一同去上海与母亲团聚,患者也知道这种欲望短时期内很难实现,因此将这种归属的需要寄托于"早恋"上。
  (二)冷漠与逃避的结果:基本需要满足的缺失与剧烈的心理冲突,使患者心理严重失衡,由此带来了行为反应偏差,如公开要求与本班那位女生交往,与父亲反抗等。对小家庭的团聚的渴望用无所谓态度封闭在充满矛盾的心灵中,以求平衡而又无法得到平衡。
  (三)诊断:根据患者的"迁移性早恋"情绪和对亲人的排斥,以及十多年的亲情情感的缺失,归属需要欠缺,有形成反抗、对立等"反社会性"人格发展缺陷的倾向,诊断为:"迁移性早恋"伴孤独症。
  四、辅导策略与实施
  (一)整体策略:根据患者的情况,须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对患者本人来说,应从平稳情绪入手,进而调整认知、指导行为,同时争取其祖母和父母的支持对本个案的辅导成败尤为重要。
  (二)辅导实施要略。对患者个别辅导:
  1、第一次面谈(3月4日):引导患者倾诉历时3个小时,从中了解到患者本人大量情绪和认知困扰,对患者"早恋"进行了真切的询问和分析,引起患者情绪激荡,泪流满面。
  2、第二次面谈(3月28日):仍以患者倾诉为主,辅导者有意帮患者列出"亲情需求"的四个情感点:第一,母亲非常爱患者,上海受聘是为了证明其母亲职业价值的实现和为患者将来定居上海打基础;第二,同学们对患者的尊重和向往,是因为英语和生物成绩冒尖;第三,与患者交往的"女生"是因为在生活中有与患者类似的情感伤害,因此造成"同命相连"。
  五、结果与思考
  (一)个案进入追踪阶段:和患者第三次面谈后,辅导者与患者的接触不再以预约固定,而是由患者主动电话或亲自预约。个案进入追踪阶段。
  1、追踪了解一:患者期末考试成绩进入了前30名,英语、生物考试全班第一。
  2、追踪了解二:患者在家里开始转变情绪,不再与亲人反抗、对立,但仍思念女生。
  (二)本个案总的来说辅导干预是成功的,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效果(感谢患者的班主任的协助、支持和患者亲人的合作)。
  (三)从个案本身来说,辅导者在争取"女生"的支持上不得力,使患者没能从"早恋"的错觉中醒来。所以说,本个案并没有结束。
  (四)本个案再次提示:父母对子女应承担亲自抚养和第一任教师的责任,要让子女亲切体验。父母的亲情和小家庭的温暖。特别是子女在幼、儿童、少年期尤为重要,否则,会造成子女人格发展的障碍、导致子女在人生道路的发展过程中的畸型。
  
  参考文献:
  [1](美)Richard S. Sharf.胡佩诚,朱建军等译,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9.
  [2]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辑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3.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